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

重庆两江新区创新课后服务机制 增强家长学生获得感幸福感

——“贯彻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系列之八

2021-03-24 来源:教育部收藏

教育部简报〔2020〕第64期

  随着近年来产业集聚、楼宇开发规模扩大,重庆两江新区居住人口快速集聚,适龄儿童数量急剧增长,学生及家长对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两江新区深入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为民服务解难题与优化发展环境相结合,强化教育担当,夯实教育保障,积极探索创新,在中小学稳妥有序推进课后服务。自2016年在全市率先启动课后服务改革以来,经过扩大试点、全面推广、优化提升,实现所有学校全覆盖,惠及学生6万人。最新调查显示,社会对课后服务满意度达98%。

  “四个为主”推进服务,强化责任感。坚持将“解决群众的困难、回应家长的呼唤、满足学生的期盼”作为开展课后服务的目的,将课后服务纳入新区公共服务,强化政府、学校、教师责任担当。坚持服务民生为主线,通过部门协调会、教育工作会、书记校长会、政策报告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使各单位及广大师生认识到课后服务不仅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接送难题的举措,更是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明确政府为主导,将课后服务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建立管委会统筹、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编制课后服务标准,明确服务时间、范围、内容,强化人员、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每周安排5天服务、每次2小时。落实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立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等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专业力量,为学生提供即时、就地、安全的课后服务。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告知服务方式、内容及安全措施等,建立家长自愿申请、班级统一审核、学校分类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教师为主力,发挥校内教师作用,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高校教师、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人开设特色课程。课后服务实施4年来,全区教师积极担当、勇于奉献,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达3200人,参与率达98%。

  “五育并举”创新服务,增强获得感。将课后服务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统筹校内外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社团课程,突出德育实效。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组建宪法卫士、护河行动、垃圾分类等社团1200个,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2个社团荣获全市首届中学社团风采大赛一等奖。开发创新课程,提升智育水平。实施“作业辅导+创新课程”,拓展学科视野,提升认知水平。语文学科开设“开口即美”和分级阅读课程,诵读中华经典、提高阅读能力、传承传统文化。英语学科开设听说能力训练课程,让听英语成为享受,让说英语成为自觉。数学学科开设思维训练课程,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开设STEAM课程、机器人编程等科创课程,在各学校建设人工智能创客实验室,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开设德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课程,增进国际理解教育,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强化体育锻炼。利用课后服务开展校园运动普及,3所学校先后在啦啦操比赛、龙舞比赛中荣获全国冠军,2所学校在花式跳绳、拉丁舞等比赛中荣获全市一等奖。开展艺术活动,增强美育熏陶。发挥重庆川剧院、重庆大剧院、金山意库等文创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特色艺术活动,帮助每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星光学校合唱团在罗马尼亚国际青少年合唱节荣获国际一等奖,金山小学管乐团荣获全市管乐比赛一等奖,相关学校的交响乐、国标舞等社团不断走向成熟。优化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开展“保护照母山环保行动”“两江小河长行动”“智博会志愿者行动”等校外实践和志愿服务。利用新区智能产业优势,与中科院、阿里云、重庆互联网学院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礼嘉智慧公园、进智能生产线、进数字产业园,增强实践体验。

  “三项减负”优化服务,提升幸福感。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课后服务的追求目标,坚持减负与提质相结合,高质量优化服务,努力提升家长学生的幸福感。坚持公益与公开并重,减轻经济负担。新区财政专门安排预算经费,不向家长收取费用,并公开服务政策、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坚持增减并重,减轻学业负担。以下午“四点半”为界,将课后服务分为两个时段,前一时段以作业辅导为主,让学生在学校限时独立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后一时段以社团活动和创新课程为主,增加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坚持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并重,减轻思想负担。针对家长对社团活动、实践拓展等可能影响学业的顾虑和担忧,将课后服务内容从单一的作业辅导,逐渐转变为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形成区域课后服务特色。同时,为确保课后服务质量,聘请督学、校长、师生、家长及社区参与评价,坚持过程性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分年级、分学段、分学科,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后服务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办学综合目标考核,着力推动学生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双提升。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