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督“课后服务” 回“双减”本真

2023-12-11 来源:教育部收藏

重庆市梁平区责任督学 高晏

  【案例背景】

  梁平区高度重视“双减”督导工作,组织责任督学月月督、季季督,校园巡查、走访座谈、查阅资料专项督,组织专职督学“四不两直”观摩课后服务常态督,助推“双减”改革落地落实、回归本真。

  【案例描述】

  2023年4月19日,我到梁山街道M小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常规督导。M小学课后服务每周三开展全校性大规模走班社团活动。学校开设了32个社团,各社团成员通过各班学生自主选项、教导处统筹调配入团,每个社团的成员来自全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每个社团因其性质的不同人数也就不相等。全校1216名学生都自愿参加了喜欢的社团活动。从督导情况来看,我发现六年级有3个教室共出现了7个空座位。既然全校学生都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为何会有几个班出现空座位?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一、把脉问诊查“病因”

  带着这个疑问,我找来几位老师了解情况。老师反映,还真有几名学生课后延时服务费已交,但家长为其长期请假不参加。而且这个现象是这几个班的共性。为什么不来呢?直觉告诉我这肯定有深层次的原因。

  4月20日下午,我在学校课后服务开始前20分钟再次来到M小学,不一会儿,只见几位家长陆续来到校门口接孩子。我下意识走近他们,和他们攀谈。经了解,这几名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孩子成绩一直位列前茅;家长支持课后服务,也自愿把课后延时服务费交了。但害怕孩子参加社团后影响文化成绩。于是,在社团活动时就给孩子请了假,回家刷自购的奥数题。

  谈话间,几名学生恋恋不舍地与同学道别后,在父母陪同下渐渐远去。望着他们离开的背影,不免一阵揪心。

  二、对症下药开“良方”

  交了课后延时服务费,家长却不让孩子参加?细挖问题根源,主要在于家长对“双减”缺乏正确的认识,家长唯分数的思想仍根深蒂固;更在于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够、家长不放心。怎样让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怎样推动“双减”走实走深?于是,我会同M小学行政班子,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整改方案。

  一是摸清真实现状,做好“沟通+交流”。学校全面摸清已缴纳课后服务费,又长期不参加服务的学生信息和原因,建立台账,制定“一生一策”解决方案。班主任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双减”的意义,正确理解课后延时服务和作业改革,缓减焦虑,让家长明晰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划,增强家长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度。

  二是优化作业设计,做好“固本+培优”。在作业设计上,采取“一减一加保质量”方式:减,在作业总量上做减法,减掉机械、重复性作业;加,在质量上做加法,增加实践类、融合性作业,让学生既能“吃饱”又能“吃好”。在作业布置上,采取“固本+培优”方式,“固本”强调基础服务,分层布置作业、书面作业不出校;“培优”强调分层辅导,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攀上更高台阶,为有待进步的学生打牢基础。

  三是提升社团质量,做好“兴趣+特长”。在“全覆盖、广参与”基础上,按“兴趣+特长”原则设置年级社团培植兴趣,校级社团发展特长。学校通过家长、学生问卷调查,掌握需求、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合理开设学科素养类(如阅读、朗诵、思维、英语),艺术综合类(如绘画、书法、合唱、器乐、舞蹈),体育运动类(如篮球、足球、田径、游泳)等社团项目,以“社团超市”方式供全校学生自主选择,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打通学生特长发展通道,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三、跟踪问效促“健康”

  6月13日下午,我第三次来到M小学。这次,我看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还有两天六年级学生就要参加小学毕业质量水平监测了,学校居然还在如火如荼开展社团活动。我特地找了一些行政领导、教师、学生和接孩子的家长座谈访谈,六年级那7个“特殊学生”都参加了课后服务,2人参加了校级阅读社团、3人参加了校级篮球社团、2人参加了校级艺术社团。家长说:孩子没有了作业压力,能参加喜爱的社团,不仅增加了阅历、提升了素养,整个人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了。同时,学校还成立了德育处为主的家校共育小组,在征求家长意见基础上,着手制定下学期“双减”共育计划;教导处进一步完善了作业管理制度。

  6月23日下午,我第四次来到M小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99.8%,对课后服务教师工作的满意度为99.6%,对作业量及难易程度的满意度为99.3%。

  【案例反思】

  “双减”政策落地之时,学校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试探性地开展课后服务。作为责任督学,有义务、有责任深入学校、深入师生,听真话、查实情,精准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持续推动“双减”落实落地。

  一是学做“旁观者”,解开“迷雾团”。作为责任督学,要全面熟悉挂牌学校的情况,主动发现和思考挂牌督导学校的不足和短板,便于开展督导工作。不要因为熟悉而凭经验凭感觉,要时时做到以“第三方”的视角看学校,戴好“旁观者”眼镜,透过学校个性或共性看本质,以问题为导向,带着线索督、跟着问题督、盯着问题改,形成督导长效机制,切实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作用。

  二是善用“魔法棒”,聚力“解民忧”。督导,督是手段、导是目的。作为责任督学,督导时要善用“望、闻、问、切、开方、回访”的中医“魔法棒”,望校园环境,督学校精气神;闻课堂教学,督课程落实;问师生心声,督政策落实;切脉象沉弱,督追根求源;开方提对策,督问题整改落实;回访问成效,督长效机制建立,以督促改、以督增效,助推“双减”等教育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当好“宣传员”,架起“连心桥”。责任督学行使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职责,肩负着党和国家的重托、人民的信任和期待。本次课后服务“怪相”暴露了家长根深蒂固的育人旧观念。作为责任督学,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动态和国家政策,及时做好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学校办学成果分享的“宣传员”,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架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连心桥”,形成携手共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幸福成长。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