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儿童心田书写明天的诗句

——记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李吉林

2011-09-20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本报记者 缪志聪 陈瑞昌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包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

从1956年到2011年,55个寒暑春秋,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校园里,李吉林老师谱写了一首绵长而深邃的儿童教育诗。

“一切为了儿童”,是李吉林教育理念的核心。情境教育,是李吉林独特的教育追求。300余篇学术论文、随笔,13本专著,总计360多万字的8卷本文集,记录了她向教育家境界迈进的一路辉煌,也标注了一位小学教师可贵的人生高度。

如今,70岁出头的李吉林依然每天出现在校园里,继续着她的研究与探索。日前,记者前往南通,再一次采访了这位传奇式的著名特级教师。

起篇:

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

1956年,刚满18岁的李吉林走出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走进了当时的女师附小,也就是现在的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从那一天开始,小学成了她的大学,她再也没有离开过孩子们的世界。在孩子们中间,她成了一个“长大的儿童”,一个引领儿童成长的“儿童”。

1958年,年仅20岁的李吉林就小荷初露,被江苏省教育厅邀请参加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4年后,她的身影又出现在全省小学语文教学座谈会上,颇有新意的发言赢得许多专家的赞许。

“怎样把孩子教聪明”,是李吉林第一篇论文的主题,也是她从教之初思考最多的问题。对孩子深深的爱,拉开了她儿童诗的序幕。

她带孩子们来到蒲公英花丛边,看毛茸茸的种子飘飘悠悠地乘着春风飞向河那边;她带孩子们去观察船闸,看一艘艘的大驳船、帆船,排着长队开往长江;她和孩子们一起数玲珑古塔飞檐下叮当作响的风铃;她领着孩子们一起看中秋的满月怎样从小河那边冉冉升起……

李老师的课成为孩子们最爱的课,李老师布置的作文成为孩子们最爱写的作文。无数次,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却说:“李老师,我们不休息!休息了会打断思路的。”一名小男孩甚至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我病了,躺在床上,心里想李老师今天要评讲作文了,我听不到了,心里怪难受的。”

怎样的魅力,让一个个顽皮的孩子沉浸在作文的乐趣里,情不自禁地用那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去抒写、去描绘、去表达?

那时候,李吉林就在有意无意地“用情感扇动想象的翅膀,让孩子的思维飞起来。让孩子的心儿飞起来,快乐地飞向美的、智慧的、无限光明的童话般的王国。”

李吉林说,把孩子们带到情境中,在这翻滚着绚丽浪花的世界里,孩子们的思维就会积极展开,“飞起来的心儿”让孩子的语言一下子也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

中篇:

情境教育的33年远航

“我想另辟蹊径,小学语文对孩子们的影响太大了。但这些年来,弊端太多了,看出了问题不管它,我实在是坐不住!”1978年的暑假,李吉林走进校长办公室,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校长说:“您就支持我吧!我一定会努力的!”当看到一年级的汉语拼音要教两个月,整整60天从上午到下午的语文课就是反复拼读字母符号,她再也坐不住了。

刚刚“雨过天晴”的中国大地,正扬起一股清新之气。暑假后,李吉林带上了一年级实验班,她看着孩子们的圆脸,仿佛来到了花草丛中,感觉他们是那么美,那么清新,那么生气勃勃。她说:“这些小花、小草真是要喝足养料,让他们快乐地长大呀!”当时的李吉林,内心燃着一团火,恨不得一下子从“旧框子”跳出一个崭新的语文。

她借鉴外语教学情景教学法,又从我国古代“境界”学说中汲取丰富营养,经过反复地实验、琢磨,提出了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理念。她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创造性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且使学生身心愉悦,受到道德和审美情感的熏陶。

历时5年(五年制)进行的首轮实验,李吉林实验班班上43个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33人,作品达75篇,升学考试时,55.8%的学生作文成绩优秀。这个比例是当时全区学生作文优秀率的12倍。在语文学科成功实验的基础上,李吉林大胆地将情境教育向其他学科延伸。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说教,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孩子幼小的心灵。接着是向音体美学科渗透,获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和数学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如何把儿童带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这样,从一个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各科教学当中。

在分学科实验的基础上,李吉林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她认为,以“思”为核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根基,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相互渗透,融通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野外教育活动,联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整体联动,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广远、目标一致的优化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自由丰富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活动,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特有的教育效应。

情境教育基本理论及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先后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两次荣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去年又获教育部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情境教学法”被收入教育辞典,成为公认的教学模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盛赞“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探索,而李吉林老师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续篇:

“童心”的理想薪火相传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是李吉林一直致力的一项事业。1990年春天,通师二附小成立了江苏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李吉林任导师,她从理论素养、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乃至人生志趣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加以悉心扶持、培养。

为了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岗位成材,她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放弃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时间和休闲假日,费尽心血,无怨无悔,即使生病也孜孜不倦。教师唐颖颖回忆说,1995年国庆节前夕,为了帮助自己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比赛,“胃出血在家休息的李老师,躺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琢磨教材,拖着疲惫的身体到校听试教、修改教案”。

李吉林总觉得对年轻老师“传、帮、带”是一种责任,她经常说:“培养一个好教师,可能比培养一个好校长更难。”她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为他们量身订制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上了上千堂示范课,不厌其烦地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还亲手帮忙制作教具,有时还把青年教师带回家一起备课。

后来成为学校副校长的吴云霞一直记得李吉林对她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指导:“她微笑地看着我,频频点头鼓励我,课后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事无巨细,考虑周全。”

同样已经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的张洪涛说,“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们,尽管那时李老师早已功成名就,但她还在不知疲倦地学习、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这怎能不让我们由衷敬佩呢?”

情境教育吸引了很多外地年轻教师找上门来拜师学艺,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邀请她去讲学,其真诚和热切让李吉林十分感动,让她无法拒绝。在济南,会议主办方组织登泰山,她却应邀去给当地老师上课;在郑州,她放弃去洛阳看牡丹,冒着滂沱大雨去信阳农村上示范课;在黄山脚下参加国际会议,她竟未登黄山。李吉林觉得和年轻人在一起,自己也变得年轻了。

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潘仲茗曾这样描述李吉林:“她热情地追逐着生活中和儿童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用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去拨动儿童的心弦,书写明天的诗。”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