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吕映红:为留守孩子撑起一片天

2012-10-08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有这样一群孩子,在他们嗷嗷待哺时,父母已为生计奔走他乡,只有在偶尔的电话中,他们才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他们被称作“留守儿童”。

  有这样一位“妈妈”,她把自己的家办成了“替补学校”,以“老师妈妈”的身份给留守儿童一个放学后的“家”,她就是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枳沟小学教师吕映红,乡亲们亲切地称她为“留守妈妈”。                       

  每天学校的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就背着书包,排着队往吕映红家里去。这个8小时以外的课堂,对他们而言,更是心灵的港湾。辅导功课、交流谈心、倾听孩子们诉说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吕映红一个人担起了这些工作。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村里会理发的师傅少,孩子们常常“灰头土脸”。吕映红想让孩子们精神起来,便有了自己动手给孩子们理发的主意。

  从来没有理过发的她对着一颗颗小脑袋犯了难。正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吕映红瞧见了刚上小学的女儿。孩子还小,还不懂得“揽头剃没有好手艺”的道理,便乖乖坐在板凳上任由妈妈摆布。吕映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给女儿理完了发。没想到一照镜子,女儿气得哇哇大哭。无奈之下,吕映红只得跟着剃头师傅学起了手艺。回家之后便拿着葫芦练习。出师后,“义务理发师”吕映红一干就是10年。

  由于留守儿童较多,每次开家长会成了吕映红最大的难题。在开家长会前夕,吕映红让孩子们给自己的爸妈写一封信。可有一个孩子总不肯动笔。在吕映红的询问下,孩子从桌子里拿出一本日记本,满满一本都是对爸妈的思念。吕映红心疼极了,将日记本寄给孩子的父母。在吕映红的开导下,孩子慢慢地理解了父母。

  “做学生的‘老师妈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这是吕映红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也是她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吕映红本不是师范专业出身,在师资力量匮乏的1984年,刚满21岁的吕映红当上了村办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这所小学有一个班级、24名学生,只有吕映红一名教师,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体美等所有学科,都是她一人“大包班”,每天前勤后勤连轴转。

  回忆起过去教学的艰辛,吕映红坦言,“‘大包班’教学时,除了语文、数学两门科目还能应付,其他科目的教学可谓困难重重,尤其是音乐、美术这些课。”

  于是,吕映红开始了教学摸索,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实施“合作学习”、“愉快写作”、“自主互动、个性赏读”等阅读教学法,开展“分层次、步步高、探究学习”数学教学实验;开展“一周无错题”、“写作小能手”、“小小书法家”、“背诵大王”等活动。

  10年前,因为忙于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吕映红顾不上为自己的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辅导作文。有一次,孩子拿着作文让她批改,她就教两个孩子互相批改作文。没想到,这让孩子受益不小。吕映红受此启发,尝试着将自己孩子互相批改作文的做法运用到了作文教学中,开始了“自主互动,赏评结合”作文教学法的研究与探索。

  为了提高“自主互动,赏评结合”作文教学法实践研究水平,吕映红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食不甘味、夜不成寐的日子。她主动邀请校内外领导、老师以及诸城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们来班级听课评课,虚心听取众人的意见和建议。十年磨一剑,如今,吕映红创立的“自主互动,赏评结合”作文教学法获得了潍坊市创新奖、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

  为了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吕映红经常利用节假日,往返40多里路,到诸城市其他学校向名师请教教学经验。她还大胆尝试,申报了山东省重点规划课题。她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形成厚重的材料,周末独自坐车到省城济南,找到山东省教研室。办公室没人,她就把材料从门缝底下塞了进去……就是这一次“盲动”,引起了省教研室专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包班制”,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政府高度重视新教师的录用工作,教师队伍也得到了优化提升。

  当谈起这些成绩时,两鬓斑白的吕映红谦逊又激动:“是学生成就了我,我只有更加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才无愧于社会各界的信任,无愧于同行们的支持,无愧于我深爱着的每一个学生!”

  袁新文 孙家莉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