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校外培训讲难题、进度快,囫囵吞枣难消化——

超前教育急功近利害处多

2012-10-1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孩子的课我一般不太去听,也听不懂,有的家长每次都陪着孩子去上课,有些是跟着孩子一起学,有的家长没地方可去,就坐在教室后面干自己的事。”一位姓张的学生家长对记者说,她的孩子在巨人学校上初二数学。

  在培训学校,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培训机构的课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会有什么影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上课进度快,孩子理解起来有困难”

  9月16日,记者随初一学生欣欣(化名)进入一家培训机构,并听了一堂3小时的数学辅导课。“先讲上次的课后作业。”下午1点半,李老师一边玩转着白板笔,一边无精打采地说。很明显,这位老师还没有进入状态。学生们也处于同样的状态,中间不时有迟到的学生推门进来。

  “第一题的答案是……很简单,大家都会吧?”个别学生大声附和着,李老师开始讲下一道题。十道题很快讲完,黑板上也没有留下任何板书。这时,会做的同学自然高兴,但做错的同学却无从得知正确的解题方法。

  “下面,开始进入今天的内容,正负数计算。”李老师已经开始讲新课。记者注意到几个后排的同学还在琢磨着做错的习题。

  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刚刚开始接触正负数。然而,在这个所谓“尖子班”的课堂上,李老师从开始讲正负数加减乘除,到让学生练习正负小数、正负分数、正负乘方的混合计算题,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每一步只讲一个例题。

  “这种课的进度就是快,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些困难。所以我每次课都来旁听,回到家再与孩子一起慢慢消化。”一位姓刘的家长课后告诉记者。

  “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听课是什么状态,在课外班也是一样的,甚至还不如在学校课堂,有些学生课堂上的东西还没有完全理解,课外班又塞给他许多东西,他就更加消化不了。”北京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数学教师冯艳说,有些自控力差的学生去课外班不但没学好,反倒结识了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反而学到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讲课进度快,不利于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我们尖子班的课比学校的课略深一些,进度也比学校超前一些,学校初中数学一般是学两年半,我们两年就能结束全部数学课程。我们的暑期课一般会提前学习下一个学期的内容。”巨人学校数学尖子班一位姓张的老师告诉记者。

  下课了,与记者同乘一个电梯的女孩跟爸爸说:“我听着有些费劲,尤其是后面东西太多,基本没听懂。”

  “那课后作业怎么做啊?”记者随即与这个女孩聊了起来。

  “我们初一的课程比较多,学校的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做课外班的作业。”女孩回答。

  “她一周能挤出一个晚上看看就算不错了。”女孩爸爸说。

  记者听了两个班的数学课后感到,虽然尖子班与精英班老师讲课进度和水平不尽相同,但老师的讲课模式却大同小异:一般情况下,老师先讲上次课留的作业题,这个过程很快,马上就会进入新课。记者注意到,新课一般也是讲题,而留给孩子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很有限,有些反应快的学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但大多数学生是似懂非懂的。

  “这种授课方式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不再积极思考,反正老师要讲,记下方法就行了。一节课下来好像是讲了不少,讲的也挺难,但是不利于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这种‘填鸭式’教学对孩子成长很不利。”冯艳说,“课外班讲的题都是超前的或者是有难度的,许多内容与中考、与课改并不沾边,只是凭空增加难度。而学校老师在课堂上比较注重知识点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即使讲题也是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而不仅是讲解题方法,而且学校老师注重启发大多数学生,不会只重视少数学生。”

  “跟风上补习班,影响孩子发展后劲”

  牛牛是北京某实验学校初三学生,从升入初中后就没有再报过任何课外班,这与牛牛家长有很大关系。“现在的课外班老师绝大多数没在正规一线学校任过课,不清楚大纲和学科逻辑,不是教得跑偏就是教得过深。”牛牛妈说,“很多上了课外班的孩子与没上课外班的孩子比,从成绩上没看出多大优势,家长浪费了多少钱暂且不论,关键是分散了孩子的精力,耽误了孩子的时间。”

  有的学生本来学得挺好的,参加课外辅导后反而成绩下降。

  冯艳说:“去年我班上有一位学生本来学得不错,考某重点校应该没有问题,中考前,家长给她报了个‘一对一’辅导,想给孩子再提高一下成绩,孩子从中考前几个月就不来学校了,几个月后,孩子参加中考,成绩很不理想,本来十拿九稳的那个目标学校没考上,还花了1万多元,家长事后非常后悔。”

  冯艳说,许多课外班尤其是暑期班只是把一个学期要学的内容压缩到10次课,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了,只有结论、应用,学生表面上好像会了,实际上是囫囵吞枣,并没有真正消化,真正用时并不能得心应手。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叶显发说:“当前,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的优秀,盲目跟风,让孩子补习或者培优,这很可能提前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后劲和持续竞争力。”他建议,对待孩子的教育,不能太急功近利,“未来的人才不是只偏重学业成绩的,而是趋向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所以培养孩子综合素质才是正确的选择。”(本报记者 钟剑都)

(责任编辑:于晓媚(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