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浙江乐清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俞国平

2013-09-06 来源:教育部收藏

  俞国平,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从山沟里走出的特级教师,从事民办教育近20年,成为民办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典型。忆及20余年的教育生涯,俞国平感慨地说:“事在人为,如果不是艰难求索,如果不是在育英这片热土,如果没有温州、浙江良好的发展环境,恐怕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选择:留下与出走

  1990年,俞国平从乐清师范毕业后选择回乡任教。当时,校舍建在一间祠堂里,条件很差,学生辍学严重,俞国平接过四年级的一个班级时,该班平均分数仅有37.2分。面对这样的情况,俞国平凭着青年人的热情,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为他们补习功课。

  为劝说辍学的小鲍入学,俞国平5次进行家访,终于感动了孩子和家长;为了照顾孤儿小西,俞国平数次垫钱给他买学习用品;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每个周六周日俞国平都免费为学生辅导。那时候没有好的设备,所有的资料都是他自己刻板,油印起来给学生做……一年下来,学校五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在当时的统考中名列大荆区前三,被大荆教办领导誉为“智仁小奇迹”。

  在山区的几年,俞国平始终不忘学习。资源少,他就自己找;经费难,他就自己干……教学第三年,21岁时就获得“温州市教坛新秀”的称号,成为当时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地市级教坛新秀,被称为“山沟里飞出的小凤凰”。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荣誉,俞国平在乐清教学界有了一点小名气。适逢育英学校初创,想到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以及专业的发展的前景,在董事长黄纪云先生的盛邀之下,俞国平选择来到了极富挑战的育英学校。

  困境:坚守与突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办学校在乐清乃至温州还是新生事物,饱受社会的质疑。各种言论铺天盖地而来:“老师工作就是牛一样苦”;“老师的待遇是得不到保障的”;“学生很差的,是在公办学校读不下去的”……

  的确,由于是新生事物,当时的学校运作没有样本可以参照,管理上完全是“摸着石子过河”,教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同样艰难。作为温州市教坛新秀,一些人觉得俞国平来民办学校工作不值,会贻误前程,有人向他投来惊异甚至是不屑的目光……面对社会的质疑,俞国平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自己的选择。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呢?”

  学校教科研底子薄,俞国平带领教师研磨课堂,探讨语文活动课程,研究得有声有色。1995年,俞国平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以及教务处、质管处职务,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任务重,面对挑战,俞国平全身心投入,事无巨细,严格要求,兢兢业业。

  打铁还需自身硬,俞国平深知这一道理。如何发展专业,真正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深入,带动团队建设?他从自己做起,一是积累,向录像学习。俞国平从乐清电教馆借来大量全国名师课堂录像带观看,多少个夜晚,当学生睡下后,他还在观看着录像,琢磨着教学设计。二是请教,向名师请教。乐清当年的名师他几乎全部请教过,甚至登门拜访温州特级教师缪笑竹、周望潮。三是尝试,不断讨论改进。他带领团队总结出“滚雪球”教研范式,即一个课例不断研讨改进,就像把雪球越滚越大,由此辐射取得“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这在当时是相当有先见的。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事业,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及民办教育改革的措施。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术职务评聘,从教师身份的确认到教师进修,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温州的民办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俞国平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发展和变化带来的民办学校教师生态的改变。

  得益于政策的助推,俞国平开始了坚守后的突围。1999年上半年,他参加了浙江教育学院举行的“新秀培训班”。两个月的脱产学习让他在专业上重新梳理、建构,从语文主动学习的理念到论文案例的选题写作,从科研研究的思路到课堂观课的视角,俞国平如饮甘露。那一年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他以《白杨》一课技惊温州,获得第一名,被称为“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得温州市一等奖,温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在温州小学语文界刮起了“俞国平旋风”。

  1999年,俞国平担任学校小学部的业务副主任,同时兼任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忙碌之余,他仍不忘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然灵动”的课堂风格。2000至2005年间,俞国平以出色的业务被评上了浙江省教坛新秀,省青年科研标兵,省名师培养对象;课题《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温州市一等奖,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优秀成果奖;课题《小学学科“互补”的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教育厅二等奖;优质课《我的名片》获浙江省二等奖。

  蜕变:教书与育人

  2006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活动,俞国平凭着出色的课堂教学和厚实的科研水平,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年仅35岁的他也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

  作为特级教师,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努力实现自己从“教书,教课文”到“育人,教一生”的转变。为此,俞国平不断思考、实践。在经历了从“骆驼”到“狮子”的精神变化之后,俞国平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复归于 “婴儿”思想——“大道至简,复归于婴儿。”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发展来教学育人,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近几年,俞国平一直以“成人小孩”的身份,致力于“儿童语文”的育人研究,为此他广泛阅读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向大师借智慧。他在论文《“儿童语文”应有的价值追求》开头即阐明:“回归生活、回归语文、回归儿童,还儿童自己的语文生活既是传统精神的烛照,也是语文教学的力点。”

  民办寄宿学校的孩子是比较特殊的,俞国平担任一线教学数十年,见过太多的特殊孩子。由于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是忙于事业,往往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只知道给予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而缺少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沟通。许多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孤僻、暴力、浪费……如何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对孩子嘘寒问暖之外,俞国平觉得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心理品性,真正还孩子以童年。他不断研究课例,研发经典诵读、儿童阅读等课程,将儿童语文的理念融入课堂之中。

  在教学《爱心树》绘本读写课时,当课堂推进到最后一个环节“创作漫画,推想故事的结局”时,学生小卢创编了这样一段结尾:“最后的树桩也被这个贪婪的家伙挖走了。正当他要走的时候,突然一阵大风刮来,他站立不稳,一个跟头摔进了树坑,死了。树坑成了他的坟墓!”显然,小卢创作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似乎有些“暴力”的味道,尽管看似符合文本的逻辑。俞国平是了解小卢的,因为父母长期远在云南,一年才见一次面,进入五年级之后他显得非常急躁,也惹事不少,于是,俞国平和他结成了帮助对子。面对小卢的“报复”色彩的观点,俞国平首先肯定了小卢想法奇特,而后进行延迟评价,组织讨论:同学们,你们对小卢创作的故事结尾有什么看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好,有的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样的结尾似乎太残忍了,更有孩子认为,虽然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我们给他这样的结果反而显示了“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这样总不太舒服。最后俞国平请小卢自己再来谈谈,小卢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俞国平揭示了文本中原有的故事结尾,两相对照,同学们对做人就更有一些理性的认识了。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绝不仅仅是生活呵护,知识传授这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公民教育。

  责任:小我与大家

  俞国平自1999年担任学校主管教科研的领导以来,正是浙江尤其是温州民办教育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民办学校往往师资良莠不齐。怎样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让孩子真正得到优质的教育?俞国平开展了多元建设。

  俞国平担任小学部主任后,就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倡导老师们开教学博客,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俞国平担任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后,每学期都要制定全面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校举办“教研周”、“学术月”,他总要提出总的研讨目标,形成了“聚焦问题、策划活动、行动实践、深度反思、再次实践、形成观点、后续思考”的研讨思路,做到开展一次,攻克一个难点。

  每逢有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俞国平总要同他们的一起备课、设计教案,对他们进行全程指导。几位年轻教师参加温州市的优质课竞赛,从校内试讲、到市里比赛,俞国平全程跟踪,最终,参赛教师全都获得一等奖。

  逐一帮助青年教师设计个人职业计划也是俞国平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2001年,陈传敏从泰顺来乐清育英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书法教师。实践中,俞国平发现他综合素养非常全面,便用其所长,大胆让其担任语文学科教师,帮他制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并督促他朝着这个目标发展。2005年,陈传敏实现了目标,被评为乐清市和温州市教学骨干,并获得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此后又获得了“温州市名师”、“浙江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类似陈传敏这样的青年教师在团队中迅速成长,十多年来,共有50余位育英小学老师获得乐清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荣誉。2011年一年,小学分校有近十位老师获得“温州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成为了“育英现象”,在温州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特级教师之后,俞国平深知特级教师自身水平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为此,他研究不止,几年来,发表论文案例百余篇,多次赴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讲学,执教国家、省、地县级公开课、讲座百余场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俞国平还利用育英学校以及温州市俞国平名师工作室这些平台,经常组织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老师的发展。

  俞国平结对乐清农村学校柳市七小、白石中心小学近十年,结对瑞安红旗小学等近六年,还被聘为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城南小学等名校的教学顾问。他利用晚上或双休日时间,不遗余力地辅导一个个“大龄学生”——青年教师,无论校内校外,只要有人求教,他都满腔热情地接待。几年来,俞国平所指导的外校青年教师不下百余人,不少人都成为温州小语界的青年新锐。

  将责任带向更远的地方也是他的想法。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俞国平积极捐款献爱心,并且发动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40余万元。为支援青川灾区教学研究,他主动接受省教育厅支教任务,2010年到青川支教一周。青川老师、学生的坚强让他深受感染,他写下万余字手记,利用《浙江育英教育集团报》平台进行宣传。

  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是5点多第一个到校,晚上迟迟离开。同事们总是这样说:“他太忙了,每天第一个到校的总是他,如果6点多收到短信,准是俞校长发的。”尽管累,但俞国平却乐此不疲,孩子每天亲热喊着,他就开心;学校老师获奖,他就高兴;家长满意,他就欣慰;存在问题,他也直面……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就要有大批的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我能做些事,也是很有意义的,怎么能偷懒呢?这么多年了,也习惯了,不忙反而觉得空落落的呢!忙,是一种责任,也是生活的充实。”

  俞国平说:“在民办学校工作是要比公办学校更辛苦些,但吃苦的背后有个人的发展,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赵亚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