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发展介绍

2013-11-20收藏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东北交通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1954年更名为交通部沈阳公路工程学校;1958年升格为辽宁交通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65年学校从沈阳市区迁至抚顺市新宾县上夹河继续办学,更名为辽宁交通学校;1982年回迁至沈阳市虎石台镇,更名为辽宁交通工程学校;1985年开始筹建辽宁省公路专科学校,1989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1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在62年办学历史中,三易校址、七易校名,举办过中专、本科、专科、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坎坷的办学历程,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二)管理体制

  1951年至1953年学校隶属于东北公路局;1954年至1958年隶属于交通部;1959年至今隶属于省交通厅,为厅直属单位;教育教学业务受辽宁省教育厅指导;学校党组织关系按照中央关于高校党的关系属地化管理要求落在沈阳市委;1989年以后,全省专科学校领导班子统一由省委高校工委牵头管理,校领导班子受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和交通厅党组共同领导。

  (三)办学成就

  建校62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万余名交通建设、管理等各方面人才。他们中有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筑路功臣孙炜士,我国著名道路桥梁专家、原西安公路学院院长王秉纲,原交通部体改司司长、长江航运集团总裁李宗琦,海军工程设计局国家著名专家、一等功臣姚世贵,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刘奎乡,原交通部公路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永珩等老一代毕业生;也有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马振辉、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功臣朱顺生、沈阳浑南大道设计者赵雅静等新一代毕业生。

  目前我省公路建设、道路运输、汽车后市场、物流行业的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65%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学校毕业生在各市县交通局、公路处、运管处(所)等部门也都有一定的比例,为全省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为辽宁省交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承担了我省交通行业企业职工培训、技术更新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

  (四)办学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9910人,继续教育学员2000人,年平均培训20000人次。学校占地60万平方米(900亩),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2亿元,固定资产5.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50.5万册,电子资源24TB,计算机3006台,校园网出口210兆、主干1000兆、100兆到桌面,无线网络覆盖校园。

  (五)人力资源

  在职教职工667人,其中专任教师441人。正高级职称91人,副高级职称159人,博士25人、其中博士后5人,硕士300人。拥有全国教学名师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辽宁省教学名师6名,辽宁省和全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11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名,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国家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牵头单位1个。

  (五)教学系部

  设置9系1部1院,分别为道路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物流管理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测绘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轨道交通工程系、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培训学院。设8个校内试验实训中心,7个应用技术研究所。开设专业42个,专业布局以交通为主,地方支柱产业为辅,主干专业覆盖公路建设与管理、汽车后市场、道路运输与物流、轨道交通等交通行业和工程机械、机电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地方支柱产业。

  二、“十一五”以来发展主要成绩

  1、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学校2006年进入全国首批28所高职示范校建设行列,2009年通过教育部和财政部验收。现为全国高职教育首批示范校、全国全口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全国高职教育道桥专业资源开发牵头单位、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十一五”以来,全日制在校生由6195人增加到9910人;专业从22个增加到42个;纸质藏书由25万册增加到50.5万册,电子资源达到24TB;校园占地面积由800亩增加到900亩,建筑面积由12.9万平方米增加到26.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3040万元增加到1.02亿元;固定资产总值由2.5亿元增加到5.1亿元。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辽宁交专特色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培养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全国道桥专业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牵头单位,获得中央财政建设资金800万元,带领全国92所兄弟院校及20余家企业进行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项目成果“未来课堂”、教学“云资源”体验展等受到刘延东副总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领导、专家好评。拥有省级示范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8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2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2个、省级精品课程31门。

  3、科研能力和项目层次有了新提高

  实施校系两级科研管理规划编制工作,确定学校科研教研主攻方向,加大了特色科研骨干队伍培植力度。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电辽宁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编制国家标准2部,三大检索论文60余篇,3项研究成果纳入省政府决策范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基金、省博士启动基金、院士基金项目21个。

  4、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013年“桥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辽宁省级工程中心,获得100万建设资金,成为全省8个重点支持工程研究中心之一,对于发挥科研团队和技术优势,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具有交通运输部综合甲级资质,承担了鸭绿江大桥、内蒙古霍林格勒斜拉桥等43项省内外工程检测、监控和质量评估工作,合同额800万元;《桥梁健康远程监控与安全评估》、《预应力技术加固桥梁系列研究》获省科技厅立项,启动经费170万元。科杰公路工程监理公司具有交通运输部甲级资质,累计完成滨海大道、丹海高速等26个重点工程监理项目共1430公里,合同额1.5亿元。

  5、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以来,教授由11人增至91人,博士由2人增至25人,硕士由32人增至300人,兼职教师增至225人。累计派出150人次出国进修,1300余人次参加国内培训和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建设成绩突出,进行了机构设置改革,精化了党政管理机构。推行了系(部)教学管理委员会制度、教学系部、研究所和实训中心三位一体的运行体制;推行了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主任负责制和专业主任指导下学生导师制。学校作为辽宁省首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7所试点院校之一,代表全省高职院校承担试点工作。全面推行过程管理工程,形成了较为规范、完善和科学的制度体系。

  6、校园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校企合作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建设了机电工程中心、道桥工程中心、物流工程中心、汽车检测线、图书馆、餐饮中心、国际交流中心、3栋学生公寓、文体广场和青年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超过了从1982年搬迁回沈阳后二十年间总和。校企合作办学领域不断拓宽,先后与中铁十九局、中铁十三局、华晨宝马、沃尔沃工程机械、一汽丰田、华中数控等6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了全面深度合作,企业向学校投入设备、资金达到1200万元;与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英国奥斯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院校在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学生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7、党建和文化建设工作全面提升

  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了多种形式教育宣传活动;实施了校级领导接待日制度,学校党委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荣获沈阳市教科系统先进党委。制定了《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和《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实施方案》,完善品牌标识系统建设项目,校园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弘扬了“厚德、笃学、实践、创新”校训,确立了“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学校精神,凝练了“勤奋进取、学以致用”的学风、“博学精技、敬业爱生”的教风和“团结奉献、务实求真”的校风,形成了“体现职业特色、专业氛围厚重、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职业发展共识和共同理想信念。

  8、学校办学赢得了政府、社会、行业、企业、考生及家长的认可

  近年来,刘延东、张榕明、袁贵仁、张文岳、鲁昕、陈超英等国家和省领导多次视察学校,对学校办学给予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交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办学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用人单位认可度进一步提高,沃尔沃工程机械、三鑫、长波物流等多家企业在我校设立奖学金,中铁十九局等国有大企业在专科层次仅招收我校毕业生。

  招生录取线连续提高。2013年理科最低录取线441分,平均录取分457.5分,高于三本42.5分;文科最低录取线451分,平均录取分480.3分,高于三本35.3分。2013年连续第六年成功举办单独招生考试,招生800人,报考5575人,报名和录取比达到7:1。

  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2011年97.1%、2012年97.68%,2013年97.7%,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等17个专业就业率100%,位居辽宁省高校前列。

  三、发展基本经验

  1、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

  交通厅、教育厅、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等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大力支持、指导和科学决策是学校改善基础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前列的保障。

  2、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思路清晰的领导班子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学校始终把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引领职业教育事业科学正确发展的关键,着力加强党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努力培养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形成了一个同心协力、共谋发展、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成为学校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为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拥有一支奉献合作、博学精技、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中坚力量,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队伍保障。

  4、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从举办高职教育到争创教育教学评估“优秀”校,从创建国家级高职示范校到建设特色鲜明国家高职名校,一个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了奋发图强的氛围和改革创新的合力,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持续快速提升。

  5、完善的运行机制、科学的管理手段是学校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学校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体制、三位一体系部运行体系、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过程管理工程、全员聘任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专业主任制等,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学校发展面临形势

  1、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2002年入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高职院校,2005年获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抽查“优秀”等级,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级高职示范校,2010年成为全国高职教育道桥专业资源开发牵头单位。在办学条件、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师资队伍、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新生录取分数和报到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能力等十个方面实现了全省领先。

  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学校道桥、物流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条件、教师队伍、教学科研项目成果等方面处于领先水平。综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特色办学等因素,我校总体办学影响、社会声誉、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全国100所国家级高职示范校前列。

  2、面临的发展形势

  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辽宁交通事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实施,为我校今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科高校办工程教育、新升本科院校转型办高职、高中生源尤其外省生源锐减、国企用人设置本科生门槛等不利因素,使高职教育发展面临激烈竞争。面对高职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全校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决不能盲目乐观,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压力变为工作动力,把竞争变为发展力量,研究创新各项工作,实现高职办学持续健康发展。

  五、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

  发展思路。秉承“立足交通、融入市场、扎牢根基、强壮主干、追求成果、打造品牌”的特色办学理念,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工作主线,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推行国际化教育和教学标准化建设,培养一线高素质、高技能、高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服务一线不动摇,坚持交通特色不动摇,坚持内涵建设不动摇,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构建人才培养、科技服务、行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高水平服务辽宁交通发展为目标构建“三线并行”的服务体系,即“人才培养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行业培训体系”,为辽宁交通发展提供有力的一线技术人才支撑和直接的科技服务支持、行业培训支撑。

  发展目标。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重大突破、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的重大突破、实现特色内涵建设水平的重大突破、实现人才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能力的重大突破、实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大突破、实现社会服务及培训能力的重大突破,建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企业信赖、国际合作、师资一流、设施完备、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名校。

  (二)工作重点

  今明两年是落实“十二五”建设规划,加快高职名校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将全面推进新一轮质量工程,深化内涵建设,突出交通特色发展,着力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办学、提升科研技术服务能力,加强细节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培育共谋发展、奋发向上的精神。

  1、落实刘延东视察讲话精神,实现高职办学新突破

  一是结合“十二五”内涵建设目标,深入学习贯彻刘延东讲话精神,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技术服务能力。

  二是全面提高学校领导班子治校理政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准确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抢抓发展机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加强中层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重点考核创新能力,推进改革的执行力、系部自我发展能力和机关工作效率。

  四是加强全员特别是党员教育,树立全员危机意识,凝聚同舟共济的奋斗精神。加强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强化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

  2、打造汽车行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构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011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辽政办发〔2011〕7号),确定我校牵头组建“辽宁省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我校成为全省6个重点建设职教集团之一。集团以对接辽宁汽车产业、服务辽宁经济建设为目标,培养汽车行业急需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牵头,充满生机活力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将汽车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建成集产学研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最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我校牵头,联合宝马、一汽、大众、通用、中华等汽车生产企业,以“宝马培训基地”模式,在我校共建共享综合性培训基地,形成辽宁省汽车行业新技术推广、行业培训、人才培养中心。

  二是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联合省内高职、中职院校和汽车企业,构建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内部衔接、外部开放的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

  3、整合优化专业结构,深入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

  一是紧密跟踪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年底完成就业率持续走低专业的调整。集中精力办好交通行业中道桥、汽车、物流等主干专业;做好轨道、港航、公交、交通信息化等专业申报论证工作。

  二是继续选择主干专业立项进行教学资源包开发与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以立项形式进行基础课教学改革、继续进行“两课”配套课程开发。试点开展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考试管理改革。

  三是强化推进所有专业教考分离工作,制定科学、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各系结合学生能力培养实际认真落实,如试题库建设等工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批,完善专业课程资源网络平台建设。

  四是继续推进教师教学竞赛,大力倡导公开课,对于教学竞赛中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同评优、晋级挂钩;采取措施推进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形成导向;继续推进学生技能竞赛,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培育知名拔尖人才

  一是继续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年底启动第二轮杰出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以立项形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培养,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

  二是加大具有实践经验、国外经历的高职称、高技术或高水平大学博士等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教师队伍,培育教育行业和科技领域知名拔尖人才。

  三是建立教师培训、轮训、老教师带新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制度,着力提高学术科研创新能力。强化新教师集中培训和结对子培养,构建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教师培养支持体系。

  5、全面加强学生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认真落实教风学风建设工作举措,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和养成教育,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课堂和宿舍管理,完善专业主任制和学生导师制。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考核不达标教师,按有关规定实行约谈制度;教授、副教授、博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按照指标任务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结合。

  三是加强招生宣传工作,保证学校优质生源。充分利用社会媒体、网络资源等载体,发挥师生员工的力量,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加大招生宣传,有效地吸引优质生源。

  四是深化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工程,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密切与行业企业联系,稳固省内和行业就业市场,开辟省内外和交通行业内外就业市场,实现初次就业率96%以上,协议就业率75%以上的目标。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办学层次

  一是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国际办学合作,建立国际学院,探索建立符合我校特色的联合办学、国际合作运行模式。

  二是拓展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等欧美国家合作办学项目,在教师互派、学生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7、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能力

  一是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加强特色科研团队培养,在行业软课题研究、科研项目经费和整体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密切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联系,将产学研合作责任落实到系,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建企业培训中心、研发中心,提供技术服务,承担生产配套任务。

  三是发挥学校专业、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扩大技术服务市场份额,拓展业务范围和层次,提升自我造血能力。

  四是加强学历教育和培训项目的市场开发,提高培训质量、经济和社会效益。

  8、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

  一是加大全校综合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力度,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无线网络工程,加强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

  二是完成多媒体教室扩建,完善校园网络设施,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学条件信息化水平。

  9、强化各项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深入推进过程管理工程。认真落实省交通厅管理年工作要求,制定实施《过程管理工程考核办法》,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软件运行系统,把过程管理与年度考核紧密结合,提高管理效率、工作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全校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开源节流,按照学校各项工作实际精细编制年度预算,实施计划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三是继续完善规章制度,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学校制度与运行管理体系。

(责任编辑:于晓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