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视频会议发言材料之七

用现代生物科技提升传统农科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2013-12-27 来源:教育部收藏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李忠云

  我校自2001年以来,紧紧围绕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坚持用现代生物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科,在途径、机制、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现代生物科技与传统农科紧密结合、互促共进的鲜明办学特色。

  第一,探索“四个提升”途径

  一是利用平台高位嫁接,提升农科教师水平。依托作物遗传改良等2个生物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吸纳农科专业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和博士后,提升农科专业教师的生物科技知识水平。

  二是利用项目协同攻关,提升农科教师创新能力。以“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水稻组学、资源和生物信息平台创建”等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为纽带,组织农科教师参与研究,带动提升教师运用现代生物科技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

  三是利用生物科技优势,提升农科专业实力。按照“包容整合、优势集成、整体提升”的思路,交叉融合传统农学学科,拓展农科专业内涵,强化生物学和农学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科专业实力。

  四是推动科教融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将现代生物科技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及时把优势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农科专业主干课程质量。坚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通过实验室体验班、参加教师课题研究、自主设计实验等促进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提升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四个长效机制”

  一是思想引领机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坚持每4年开展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用现代生物科技提升传统农学学科专业”、“局部创优势,整体上水平”、“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等办学思想和理念,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是资源配置机制。集中有限资源办出特色,办出比较优势,把优势特色做大、做强。设立专项基金和学科特区,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领军人物培养、团队和平台建设力度,达到“以才育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目的。 

  三是交叉联合机制。发挥人才、学科、平台优势,促进多学科联合、多形式协作攻关,全方位多渠道争取重大、重点项目,形成大兵团协作优势,带动传统农科研究水平提升。由生物学领域的国家教学名师领衔,开设《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学基础课程,辐射农科专业师生。国家生物学基地班每年超过1/3的毕业生跨学科门类推荐到农学类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有力地增强了农科专业人才的生物学基础。

  四是激励培植机制。积极实施杰青、优博、创新团队等培植计划,设立生物学学科与农科学科的交叉研究基金,成批选送农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或生命科学类研究机构开展学科前沿研究,提升教师的协同攻关能力。

  第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学科实力显著提升。农学和生物学交叉融合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形成了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育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带动一个富民产业“四个一发展模式”,取得了“六个一”标志性农业科技成果。建成7个农科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培育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人才37人。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园艺学列第一,另有生物学、畜牧学、兽医学、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进入前10%。

  二是专业实力显著增强。在农科和生物学科领域,新增8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名国家教学名师,25门国家精品课程,16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种国家精品教材,41种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农科专业考研录取率从30%左右提高到45%左右,年度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左右。农科专业本科生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挑战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从农科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成长起来的研究生在Science、Nature-genetic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一批研究论文。“十一五”以来,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提名奖17篇。涌现出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中国“有机果王”师智敏等为代表的一批学农爱农、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毕业生。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不仅是对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关心和勉励,也是对全校师生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将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契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担当起高等农林教育振兴的责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赵亚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