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迈向教育强国

2017-11-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教育强国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教育强国是党中央发出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特征、新征程,必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南。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呼唤教育强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第一次写入中国共产党全会报告,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发出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特征、新征程,必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2035年,中国要成为教育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大贡献。

  教育强国是教育综合实力、培养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突出地位和强大世界影响的国家。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界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政治抉择和战略选择。

  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伟大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教育强国既指教育综合实力强大,培养能力雄厚,具有全球性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也指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使国家更加强大、更加文明、更加富强。教育强国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本质特征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一个教育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强大的国家,构建全体人民普遍享受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教育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实现教育强国,实现教育富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究竟要几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许七十五年。”“哪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吐一口气。”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搞四个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他在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人才问题既有数量问题,更有质量问题,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思想精髓。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要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他还进一步强调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201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教育强国的思想,并强调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公民所受教育如何。

  建设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

  教育强国是国家意志,是强国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强国目标,包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等,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建设教育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要求、新标志和新特征。

  从教育第一到质量第一,体现了经济发展对于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新要求。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教育第一为质量第一奠定国民素质和人才基础,教育第一为质量第一提供创新人才和创新动力。教育第一是质量第一的基础,只有教育第一,才有质量第一。

  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奠基事业。

  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强国的本质特征。建设文化强国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的重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和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

  建设教育强国是民生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育强国是人民意愿,是富民之本。智穷则恒穷,智富则常富,富民之本在于富智。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视频贺词中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民生发展全保障、全覆盖的理念。

  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未来要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概括和部署了未来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建成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

  建成教育强国,有6个主要标志。

  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到2035年,中国不但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正规教育体系,也将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非正规教育体系,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日趋成熟;充分发挥公共教育产品的非竞争性特质,为全体公民提供普及性、高质量、包容性的公共教育服务,具备高层次人才培养实力;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将更加完善、更加先进、更具竞争能力,要建成世界领先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模式;中国教育发展模式,更加深刻地影响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进入第一梯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强国》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10年至15年,是中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关键时期。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概要超过90%,2025年毛入学率达到95%,2030年保持在98%左右。通过持续提升普及率,以增量快速增长弥补我国教育存量不足的问题。2020年,中国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3.85年左右,2035年达到15年左右,基本与2035年时发达国家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平均水平处于同一个起点。换句话说,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水平将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者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从学龄人口变化情况看,2020年至2035年,中国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将从1.1亿减少到7500万左右,进入退出比为68%,高等教育入学压力将明显减小。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培养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的增长,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每年将有900万至1000万名大学毕业生。届时,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将超过所有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人力资源开发进入高层次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层次的重要标准。未来很长时期内,中国人力资源总量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强国》课题组研究报告显示,203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将进入高层次开发阶段,人均受教育年限有望达到12年以上。主要劳动人口中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者的比例将以每年1%的速度提升,将从现在的19%提高到2035年的35%至40%。人力资源规模和质量优势,将持续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一轮巨大的“人口红利”。

  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中国教育将更加开放,全面走向世界,实现几代人长期追寻的“中国教育梦”。与德、英、美、日一样,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留学生目的地国家,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教育事务管理、规则制定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在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更加成熟。中国教育从学习借鉴到自信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将更多地承担国际责任,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将为解决世界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

  未来15年至20年,中国教育综合实力将持续增强,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转变;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和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提前1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为2050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此,中国教育发展要实现两次跨越:

  第一步跨越,到2020年,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第二步跨越,到2035年,教育质量和教育竞争力、影响力全面提升。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跨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基本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先进行列。

  未来教育发展,对策建议如下:

  构建与中国强国地位相适应的开放的教育体系。构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和终身学习相互衔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以北京为代表的全国教育中心,以上海、成都、西安为代表的全国性区域教育中心,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教育中心和以市、县级城市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教育体系;促进学校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相互整合、共同发展。

  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引领者。一是教育思想引领世界。以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为基础,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为主体,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教育文化,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逐步扩大中国教育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二是教育改革引领世界。发挥中国作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大“实验场”的作用,运用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日益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世界教育。三是教育质量引领世界。未来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制定世界教育质量标准,向世界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为全球教育发展和制度建设作出贡献。四是一流大学引领世界。2035年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第一梯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涌现一大批世界一流学科。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一要改变传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实现公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整体均衡发展。二要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带为引领,形成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三要持续实施“教育精准减贫计划”,为每个孩子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阻遏智力贫困的代际传递。

  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第一,全面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支“四有”好教师队伍。第二,推进全体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第三,提升中国教师国际化水平。

  形成与教育强国地位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其一,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保障教育经费持续增长。2020年,教育经费总额争取达到4万亿元以上,公共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不低于15%至20%,实现中国对联合国的正式承诺。其二,调整和完善教育财政结构,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经费使用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其三,放宽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教育服务领域的门槛,鼓励社会资本以多元主体、多种方式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正确引导居民教育消费,鼓励居民参与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

  中国教育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持续推进“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规模达到50万人次;2030年,达到80万至100万人次;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和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出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展示中国教育发展成就,促进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承担与中国强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提供包括政策产品、资源产品和服务产品等方面的全球公共教育服务。

  全面提升中国教育理论与模式的影响力。总结好中国教育发展经验。总结中国教育从人口大国,到教育大国,再到教育强国的成功经验和历史进程,增强中国教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用别人听得懂和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中国教育故事讲出去。

  总之,教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只有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定位、新使命和新担当。(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季;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国)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