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专栏

强化“师资攻坚”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2019-04-26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学科评议组成员、教指委委员 宋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人才培养在学科评估各要素中的权重也是最高的。教育部提出的一系列攻坚中就有思政课教师“师资攻坚”。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是化解“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一是价值导向能力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牢记“六个要”,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政治要强”位于“六个要”首位。价值导向的能力体现为政治素养。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体现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在历史中发现、呈现和引导主流价值,包括发掘史料、精准运用史料的能力。

  二是文献研读能力的培养。文本研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看家本领。“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政课,文献的基础和核心是红色经典,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政课对大学生均有文献阅读的要求,每本思政课教材每章均列有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思政课教师文献研读要更广、更深和更高,并对大学生阅读文献进行指导。

  把握红色经典原著特点:一是原著的根源性,研读原著可以直接接触和进入主义、思想的原生态,与经典作家“对话”;二是原著的具体性,原著不似教科书的抽象概括和表示方式,而是体现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具体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三是原著的方法性,原著体现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四是原著的人格性,思想家是思想的载体。

  三是问题意识的培养。高质量的思政课往往是具有问题链、理论思维的师生互动,培育自觉的问题意识是思政课教师应有的学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口号,时代为理论之母。时代有纵向和横向的历时性经线和共时性纬线。例如“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和“纲要”课,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是交织在一起的,体现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体现历史之用、历史之律和历史之悟。

  四是会通意识的培养。视野要广,要求不仅要有知识视野,还要有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并且要纵横比较。国际视野是横向比较,历史视野是纵向比较、自我比较,体现了历史感,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元问题,蕴含了把国际视野的横向比较置于历史视野的坐标中来思考。同时,情怀要深,则体现国际视野、中国情怀。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