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湖南:革故鼎新铸丰碑

2019-10-2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从80%以上人口是文盲,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从“人人想读书”到“人人免费读书”,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从每万人拥有高校在校生数不到1人,到高等教育迈入“大众教育”阶段,普及化只差“临门一脚”……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教育事业从“一穷二白”起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

  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万所,在校学生1350万人,在职教职工93.7万人,教育总体规模居全国第7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湖南教育规模从小到大,普及水平由低到高,事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新跨越,正阔步迈向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蒋昌忠说。

  从“没学上”走向“上好学”

  朱明超,1949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市资福镇红旗村。初中毕业后,他回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历练。当时全村400多口人,只有朱明超一个人读完了初中,他是当地唯一的“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像朱明超这样“有学上”的,并不多。1949年,湖南省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村甚至难以找到一个识字的人。

  70年来,湖南教育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1949年,湖南全省只有幼儿园19所,到2018年,这一数据是1.5万所,增长近800倍;在园幼儿数从976人增加到225万人,增长2300多倍;每十万人口在园幼儿数由3人增加至3283人,幼儿园教职工由56人增长到22.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1954年的0.3%提高到82.93%。

  1949年,湖南全省小学虽有3.27万所,但在校学生仅192.26万人,校均规模约58人,小学净入学率只有20%左右。到2018年,在校生数增加到522万人,是1949年的2.7倍,净入学率提高到99.9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2.7%增长至110.6%。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义务教育阶段由6684人增加至11114人。学校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小学从32684所缩减到7335所,初中由224所增长到3331所。

  1949年,湖南全省普通高中学校只有97所,这也意味着许多县连一所高中都没有。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增加到626所,增长5.5倍;中职学校由129所增加到472所,增长2.7倍;高中阶段在校生数增加176万人,增长25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49年的1.5%增长至92.54%。每十万人口在校生数,高中阶段由236人增加至2673人。

  1949年,偌大的湖南仅有高等学校5所,在校学生2566人,每万人拥有高校在校生数不到1人。而2018年,全省高校增加到121所,增长23倍,在校生数增加到177.3万人,增长690倍。2018年,湖南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达到2584人,与1949年的9人比较,增长了286倍。

  近年来,湖南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保持在98%的高位,截至2018年,全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2年。

  从“破旧差”走向“现代化”

  “当时所谓的学校也就是几间土坯房,屋顶是用竹子编的,课桌就是一块旧木板搭的,没有什么练习本和铅笔,用的是石板和石笔。”回忆起1956年入读小学的情景,朱明超记忆犹新。

  就校舍而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湖南省虽有小学校舍2077万平方米,但绝大多数都是年久失修、潮湿阴暗的祠堂、庙宇或民房。1949年,全省高校校舍建筑面积不到8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29平方米。

  但到今天,无论是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长沙高新区金桥小学,还是地处偏远的湘西溆浦统溪河镇学校,全省学校早已告别“破、旧、差”的状况,成为三湘大地最漂亮的房子。截至2018年,湖南共建设合格学校1.3万余所,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

  70年来,湖南省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和省里先后实施了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芙蓉学校建设”、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省属高校基本建设补短板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共投入各级各类资金900多亿元,农村中小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持续增强,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截至2018年,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普通高校的生均占地面积分别达到了20.04、38.25、41.85、31.14、53.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7.33、14.64、21.84、14.13、25.21平方米。高校占地面积、纸质图书册数、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是1998年的4.22倍、5.33倍、19.37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截至目前,湖南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6.11%,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到85.41%。71.1万名专任教师中,超过43万人借助“网络学习空间”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学、教研模式。

  2018年,教育部正式批复湖南省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这是教育部批复的首个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湖南正式翻开教育信息化2.0时代新篇章。

  从“低水平”走向“高素质”

  20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蓝家乐被分配到距离宁乡市40多公里的偏远中学——周南靳江中学。这对于许多“95后”年轻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然而,蓝家乐却十分乐意将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

  像蓝家乐这样的公费定向师范生,湖南还有一大批。2006年,湖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全覆盖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体系,年度招生规模为全国之最。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招收培养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6.23万人,其中已毕业2.27万人。2019年计划招生1.32万人。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50年,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共有教职员工10.93万人,小学毕业教小学、中学毕业教中学是十分普遍的现象。1949年,全省仅有1所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只有360人。中等师范学校虽有10所,另有联立、县立简易师范(初等师范)49所,但在校学生总共只有3621人。

  高等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高校数量少,专业设置单一,人才培养能力非常有限。以湖南大学为例,1949年,该校本科专业点(系)仅有20个,在校本科生仅有1913人,无硕士、博士生。

  高素质的教师是兴教的根本。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从培养、培训、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全省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从2003年起,湖南实现教师工资百分之百按月打卡发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后,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离退休教师)津补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统一打卡发放。由此,困扰教师多年的工资保障问题基本解决。

  2010年以来,湖南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9.08亿元,深入开展实施中小学“国培计划”,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80.4万人次。

  2013年以来,湖南设立“片区农村基层教卫人才津贴”,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边远程度,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人才津贴;把乡村教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范围,向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根据任教年限的不同每月发放200至500元补贴。

  2019年,湖南出台《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基层人才培养、创新基层人才评价、提高基层人才待遇等七条措施,并即将出台《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一系列硬招、实招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

  截至2018年底,湖南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总数约93.70万人,与1949年相比增加约82.77万人,增长7.57倍。全省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由1980年的58.75%、12.4%、36.2%提高到2018年的99.99%、99.8%、97.68%。

  1950年出生的湖南省耒阳市南京中学退休教师谢朝琼告诉记者,40年前,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民办教师,极个别是读师范分配下来的。由于师资缺乏,学校的9门功课,谢朝琼只有英语没有教过。如今的南京中学,教师学历全部在专科以上,近年新招考教师与特岗教师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各科教师均是定岗定人,已无初中9科均能上的“全能型”教师了。

  从“集资办” 走向“政府办”

  时光回溯到几十年前,“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句粉刷在无数学校围墙上的“流行语”,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湖南各地出现了一个个教育建设的高潮。在各级政府不断努力增加教育投资的同时,全省人民尤其是农村广大群众焕发出饱满的办学热情,节衣缩食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一个又一个群众办学热潮兴起,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据统计,上世纪80至90年代,湖南有中、小学教职工50万至60万人,民办教职工约占一半,他们的工资主要由农民负担;截至2000年,湖南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约7450万平方米,所耗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民集资;同时,义务教育总投入中近一半是由农民承担的。

  2007年春天,湖南省农村65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用再缴纳学杂费,每个适龄儿童手上握着一张免费教育券,实现了人民教育集资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跨越。

  现在,湖南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两条腿走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转变为“国家投入为主,各级财政分担”,全面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全面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生均拨款标准和拨款体系,全面建立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资助体系。

  现在,全省办学实现了“由基层向上层”“由社会向政府”“由收费向免费”,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有力保障了湖南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教育经费总量达到1630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252亿元,占比达76.8%;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总量为83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拨款达到763亿元,占比达91.7%。财政投入98.61亿元,积极推进高校化债,防范财务风险。高校债务由2010年末的187.42亿元,下降到2018年底的20.82亿元。

  现在,全省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义务教育跨越了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两大关口,开始向优质均衡迈进。目前,湖南已有107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认定,2019年,湖南将推动最后一批15个县市接受国家的评估验收。职业教育方面,初步构建了具有湖湘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湖南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顶层设计。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2002年,湖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历史性地突破15%的大关,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重大跨越;2018年,湖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83%,仅差“临门一脚”,就将迈入普及化阶段,实现新的跨越,铸就新的丰碑。(本报记者 阳锡叶)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