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寻找改革的力量

——福建省三明市基础教育改革启示录(下)

2020-12-1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我国山区多,约占国土面积的七成。交通不便、相对封闭,意味着许多的山区县市经济增长乏力、教育面临困难多。“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三明市更是典型。

  但是,山区教育有无出路?三明市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山区同样可以寻找到改革的磅礴力量,走出一条富有山区特色、老区本色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教育优先得到落实——

  多做加法、少做减法

  2019年3月,人们从官网看到新任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的简历,一则短短的简历鲜明地保留了“中学一级教师”的字样。

  一看到简历,时任三明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的陈兴就强烈意识到:三明已经有了一位教育市长,又来了一位教育书记,三明教育要迎来新的更大机遇。

  果然,在经历了3个月不打招呼地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后,6月,林兴禄以三明市委的名义邀请三十几位校长、教师代表召开座谈会。

  会后,林兴禄把一份根据座谈会上校长、教师的发言整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发展建议摆在了三明市教育局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面前,并嘱咐要以此为基础,开动脑筋、大胆突破,起草促进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招新招;针对过去教育部门提出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的举措,在会签过程中往往干货被删得所剩无几的现象,他要求各职能部门对这次的文件征求意见稿务必多做加法、少做减法,甚至只做加法、不做减法。

  8月20日,三明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林兴禄在会上强调:“教育是重大的政治、经济、民生问题。”随后,市委、市政府重磅发布了经过十几稿修改形成的《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当地简称“教育16条”。“教育16条”一条比一条令人振奋:塑造红色文化德育品牌,深化“总校制”办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做实做强教育科研支撑,完善教师正向激励。

  三明市市长余红胜常说:“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教育。”他推动市政府建立了“六个一”工作机制,即市、县主要领导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育工作、开展一次教育专题调研、组织一次教育座谈会,分管领导原则上走访一遍辖区学校、经常联系一批名师名校长、挂钩推进一批教育重点难题。

  今年由于疫情,高考推迟到7月,天气炎热。余红胜要求给全市中、高考考场装空调,并强调:“哪个县没落实,就停县长办公室的空调。市属校考场没按时安装到位,就把我办公室的空调停掉!”不到一个月,全市1575个考场的空调全部安装到位。

  在三明采访校长、教师,他们都会说,书记和市长不但懂教育,而且真抓实干重视教育,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书记”和“教育市长”。

  在市委、市政府的率先垂范下,一个着眼“多做加法、少做减法”的教育改革发展号角被吹响,市级各部门行动起来——

  财政部门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教育需求,2016—2019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年增长分别达3.25%、12.62%、6.4%、6.08%;人社部门将小学高级教师和初中高、中级教师及普通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在现行标准上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发改部门自2016年以来协同教育等部门共争取省级以上项目资金9.86亿元,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374个……

  一时间,三明尊师重教的氛围愈加浓厚。

  在尤溪县,县委书记担任全县家长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在全市率先成立家长教育研究室,并将家长教育列入县财政,带动全社会支持教育,先后成立尤溪一中教育发展基金会等6个教育基金会。

  在永安市,面对“教育就只会花钱”的质疑,市长则回应,“不花钱,就不会有好的教育”,并筹集资金一年开工一个上亿元的新建学校项目。

  在宁化县,当地把全县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巨幅个人照的宣传窗建在最繁华的江滨市民广场,吸引市民晚上高峰期驻足观看学习……

  激发内生动力——

  这里是一片改革的热土

  上世纪80年代,三明创造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样本,成为“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发源地。近年来,“医改”“林改”“金改”等全国性改革相继在三明产生。

  同样,多项重要教育改革先后落户三明: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实验区”、“国家级书法教育示范区”、“壮腰”工程入选教育部2018年教育重点工作事项、全省唯一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的设区市、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验区……

  三明想通过改革获得什么?很多时候,山区可能面对的不是增量改革,更多的是存量改革。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纠缠,化解的都是改革中最难的部分。这可能也是当前中国最需要回答的问题,因此改革纷至沓来,想看地处山区、老区的三明如何作答。

  根据山区特有的环境,三明给出了最强有力的回答:深化改革,开展自我革命,激发内生动力,用激情弥补速度、用精细补充力度,让这里成为一片改革的热土。

  通过改革,三明想破解“木桶效应”,补上最短的那根木板——

  在提升教研员水平时,宁缺毋滥,三明市建立专职教研员到校轮岗挂职制度,学年末与学校一线教师一起考评,合格则返回三明教育学院,不合格则轮岗延期一年,一年后仍不合格则调离教研员岗位。

  通过改革,三明想避免“青蛙效应”,让外部刺激来打破安于现状——

  三明启动“课堂革命”,制定全市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组织教师去课改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并确立市级教学改革示范校25所,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全市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拉练式”巡回观摩,培育形成了“学·导·用”“先学后教”“五学”“表达本位”“群文阅读”等一批具有山区鲜明特色的县域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通过改革,三明想获得“狼群效应”,让一群人走得更远——

  在三明,并没有出现县中“塌陷”,而是县中“崛起”,连续两年的几个全省高考第一名,并不是全出在市属高中,因为12个县区的高中都很强,没有一校独大。这背后,是全市高中招生秩序的强有力改革,三明严格限定市一中、二中在每个县招生数额,不许多出一个计划。

  通过改革,三明想获得“鲇鱼效应”,让示范带动整体——

  为了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懒惰思想,三明出台“1+4”正向激励政策,对基础教育质量、培优补差、班主任、名师名校长进行激励性考评,并实行绩效差别化发放,如班主任津贴提高了6倍,培优补差按每课时计酬。

  最终,三明用改革的加法,换得了发展的乘法。

  按教育规律办事——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翻开分量十足的“教育16条”,其中有一条引人注目:市县两级党委选配教育局局长,原则上应从有教育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拔,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局长,必须从担任过学校校长或副校长的干部中选拔。

  在三明人看来,懂教育才能更好地管教育。因此,三明用事实告诉我们:要想发展好教育,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尊重教育规律,就要懂得和尊重常识。

  唯分数的现象,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违背。三明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三明在完善全链条、全方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考评细则的同时,始终坚持合理应用监测结果,做到“三个力戒”,即:力戒看上不看下,只顾冲击高考高招而忽视初中小学;力戒抓急不抓常,只顾应急应景突击而忽视常规管理;力戒偏科不全科,只顾考什么教什么而忽视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三明几乎所有市县的教育局局长都或多或少有教育工作经历,没有教育工作经历的教育局局长也纷纷入校听课、围着学校“转”:在大田,教育局制定了听课和巡课制度,组织县教育局全体人员定期与随机相结合方式入校听课和巡课,并列出了详细的听课内容和考评细则;在尤溪,建立县教育局班子成员包校工作机制,实行“一周一下校”落实机制,并细化为五大项16个包校工作项目。

  尊重教育规律,就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胆放权。

  在永安,教育局局长陈心芳坚持从富有教育思想、激情、个性的教学与管理能手中选拔校长,选上后大胆放手使用,让校长迸发出专业发展的活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农村校校长谢传银凭借自己在农村多年的综合实践教学“土”经验,公开竞选上城区新建学校南门小学的校长,并因校制宜地探索出“绿动”教育,让学生在森林课程的“绿”、阳光大课间的“动”、课堂教学的“静”中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2017年6个、2018年3个、2019年4个,3年来,宁化一中的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在全省县域中学中居第一。宁化地处闽赣交界处,这样一所贫困县的山区校,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是放权。宁化一中采取了放权式的“组阁制”,把每一个年段变成每一所“小学校”。“我有6个副段长,他们都是我挑选出来的,年段凝聚力空前团结。”高三年段长张天栋说。

  尊重教育规律,就要因地制宜,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出发点。

  三明立足山区农林生态优势,做到一县一基地、一校一场所,把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形成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实践育人体系。目前,已策划形成13个市、县级劳动教育项目。

  在首批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三明市综合实践学校,孩子们仿佛从喧嚣的城市里走出来,踏上了一片纯粹的土壤,在这里尽情释放自己,体验从未接触的事物:攀岩、古迹考察、生活体验、感恩教育……

  三明的孩子,赶上了最好的时代,遇上了最好的自己。(本报记者 禹跃昆 龙超凡)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