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南大学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20-07-01 来源:西南大学收藏

  西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章立制抓重点,强化规划设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领域、重点课程、重点任务等整体设计,印发《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制定涵盖“全课程育人格局、全要素育人体系、全过程育人管理”3个方面11项举措的“311”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领域进行系统化和整体性设计。印发《课程思政项目实施方案》,遴选建设课程思政重点课程100门、示范课程30门,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优化课程内容、规范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教材选用、创新考核方式和丰富教学资源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印发《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育人重点指引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任务指引》,分类设置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和育人重点,制定包括课程规范性建设、教师队伍、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材选用与建设、课程资源等在内的10个必达性目标和5个选达性目标,画好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任务“施工图”。

  点面结合抓覆盖,构建良好生态。以课程思政重点课程建设为“点”,以课程大纲修订工作为“面”,构建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课程思政建设生态体系。课程建设着重强化价值观教育的引领地位,将担当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作为课程育人的必备品格,示范引领其他课程回归育人本质。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人文情怀、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在内容上增设适合媒介融合背景的课程内容模块,加大对重大疫情国内外媒体报道等案例的分析;《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科学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推进全校6000余门课程的大纲修订工作,每门课程每个章节设置包括认知类、过程与方法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在内的三维目标,将育人元素植根于每门课程的每个章节,实现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

  立足课程抓贯通,打通建设链条。着力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以及课程教学不同环节之间的“藩篱”,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课程育人全链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平台,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也让思政课教师建设适应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频共振”。探索构建专业课程“一体化育人格局”,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之间的“矩阵”关系,实现每门课程的育人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推进课堂教学各环节“联动互治”,将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全环节和全链条。

  加强统筹抓协同,构建立体网络。强化学校、学院(部)、系、教研室之间的上下协同联动,建立立体式、网格化的课程思政培训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动力“输入”到每一位教师。在学校层面,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业务培训,增进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认同;在学院层面,通过举行教学研讨周,开展院长说办学、系主任说专业、授课教师说课程的“三说”活动,引导全体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在教研室层面,注重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持续不断地转化为教学实践。强化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联动,以“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思路、丰富载体抓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反哺课程育人实效。强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内外协同联动,建立课程教学与行业实践的协同育人机制,如邀请中小学骨干教师担任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用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与实践基地协同开设《大国三农》《现代农业》等新农科示范课程,丰富课程思政建设载体,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