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嘱托·总书记回信精神激励我

吉林大学牢记嘱托,传承黄大年精神,大力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至诚报国担使命

2023-07-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在开展科研。(本报记者 李柯/摄)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成员在为中学生讲授“马克思与我们”。(学校供图)

黄大年生前办公室所在地——吉林大学地质宫。(学校供图)

  他当初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带领团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奋斗不息,直到生命最后时刻。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全社会“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他就是黄大年,海归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他的名字如今已是一个光荣的符号:创建、加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众多高校优秀教师的荣耀。

  2021年9月8日,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希望你们继续学习弘扬黄大年同志等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同全国高校广大教师一道,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

  牢记嘱托,吉林大学传承弘扬黄大年精神,大力推进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持续引领广大教师精业笃行、勤耕不辍,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赓 续

  雕梁画栋,琉璃绿瓦,坐落在吉林长春新民大街北端的吉林大学地质宫是当地一座极醒目的地标式建筑。

  如果要为这座气势恢宏的学术殿堂寻找一处地标,排在第一位的选项非顶层的507室莫属——这里是黄大年生前的办公室,如今已被辟为“黄大年纪念馆”。

  纪念馆副馆长、黄大年生前的助手于平已记不清这些年里,自己曾向多少来访者讲述黄大年生前的点滴。尽管身上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但她并不觉得这是负担:“黄老师的精神激励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一所学校,而是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一批又一批学子。”

  于平所在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正是黄大年生前所在的队伍。2021年9月,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前,团队成员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教学、科研等工作情况,并很快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这让我们倍感温暖和振奋。”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于平记忆犹新。

  同样被回信精神所激励的,还有团队成员马国庆。他是黄大年回国后带的首批博士生,2018年5月,他提前结束国外访学,为的就是尽快投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接续导师的事业。如今,这位不满40岁的青年教师已是吉林大学“唐敖庆学者”英才教授、地球物理系主任。

  在马国庆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团队工作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大家的鞭策和激励:“激动过后更要思考,怎么把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到科研和教学中,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正如马国庆所说,对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吉大人一直怀着沉甸甸的使命感。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全面夯实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精神的学思践悟,把凝聚共识贯穿于师生学习、践行黄大年精神的实践。

  以精神凝聚力量,以力量传递信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吉林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走到青年学子中间,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饱含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作为黄大年精神的发源地,吉林大学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矢志当好弘扬黄大年精神、传承黄大年事业的排头兵,坚定不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说,“建设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主动之为,是凝心聚力、推动发展的长远之策,是传承根脉、开创未来的务实之举。”

  笃 行

  “这是个科研团队,教学团队?还是管理团队?……”收到学校关于创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通知之初,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成员、化学学院副院长郭玉鹏心中跳出一串疑问:“这个团队跟以往建设的各种教学团队究竟有什么不同?”

  疑惑随着团队建设的推进逐渐消散,几年下来,这支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队伍里,不仅当初的7名副教授已全部被评为教授,还有多人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各种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也接踵而至。大家也对团队建设的关键达成共识:发挥价值引领,用黄大年身上动人的家国情怀为团队注入精神力量、教育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提到的‘为学、为事、为人’是对广大教师的期望,也为我们教书育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郭玉鹏说。

  对此,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冠浩深有同感,他介绍,自己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是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在从省级团队到创建国家级团队过程中,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研究方向进一步聚焦,致力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吉林大学是黄大年精神的发源地,继承和发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建设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吉林大学校长张希说,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重要回信精神,牢记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初衷,引导广大教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家都想创建、加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黄大年精神对广大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说。

  韩喜平介绍,在已有的3个国家级、6个吉林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基础上,吉林大学2022年开展了首批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工作,共评选出17个校级团队,进一步明晰了团队建设路径,也实现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对学校8个学部、12个学科门类的覆盖。

  这些团队有的勇攀科研高峰、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有的深耕思政课堂、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有的扎根白山黑水、矢志奉献区域发展……以这些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为抓手,吉林大学的人才高地基础持续巩固,人才集聚和辐射效应不断释放。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吉林大学校歌中这8个字所蕴含的乐观和坚韧,与黄大年精神交相辉映,共同凝聚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弘扬黄大年精神,建设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大人在接续奋斗。

  奋 楫

  硕士还没毕业,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生姜继忠已经取得了足以让很多博士生羡慕的科研成果:去年,他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光学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

  本科便就读于吉林大学的姜继忠对黄大年的事迹耳熟能详,他说,这位“大先生”身上的家国情怀,对自己坚定走上科研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姜继忠的导师、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沈亮介绍,团队致力于为高性能辐射探测器的研发提供新型材料和器件,研制的新型钙钛矿单晶探测器具有多方面优异性能,这也是当前我国一项亟待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我们找到了跟黄大年老师对照的精神坐标。”沈亮所在的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团队是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我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人才。”

  几年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已经成为鲜明的精神符号和行动标志,持续引领着吉林大学师生精业笃行、勤耕不辍,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持续攻关,在航空重力梯度仪核心器件加速度计、梯度敏感器件等领域取得突破,打破西方国家垄断,实现整机从无到有的突破;

  化学教师团队致力于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在引领性原创成果上实现重大突破,团队成员在“下一代显示材料和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坚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引领哲学理念创新,以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推进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不仅在吉林大学,放眼全国高校,一支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领着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谱写了一曲曲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的时代之歌。

  2017年,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5年来共认定两批40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今年5月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已经启动,拟认定团队200个。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工作有力引领带动了各地各校在教育教学中推进协同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科研工作中实施集智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在团队建设上突出老中青传帮带、打造接续奋斗的人才梯队,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品牌工程。

  心怀大我,至诚报国,吉大人矢志不移。

  不负嘱托,砥砺前行,教育人踔厉奋发。

  (特别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杨亚辉 刘少利 李澈 李柯 执笔:李澈)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