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新时代驻村书记的“播种”之路

2022-09-02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摘要

  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时间里,北京交通大学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北京交通大学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北京交通大学新时期定点扶贫工作方案》等系列专项文件安排,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科、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教育、农牧业、物流、交通、旅游等领域开展帮扶项目,先后委派7名挂职干部深入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后简称“科左后旗”)帮扶一线,切实了解农民需求,对接农校合作,实现精准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此外,学校自2015年开始向科左后旗派驻驻村第一书记,源源不断地把先进理念、知识、技术等带进村落,让青年干部与贫困山村实现双向奔赴,让农村为人才提供播种成长的土壤,让人才为农村带去增产增收的希望。

  二、背景

  科左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南部、科尔沁沙地边陲,从事农牧生产的人口占全旗总人口的70%以上,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共有140个贫困嘎查村,3万户、8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缺乏,且交通不畅、基础设施薄弱,农牧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2012年11月,按照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八部委统一部署,北京交通大学开始承担科左后旗的定点帮扶任务。多年来,学校发挥教育、人才、智力、科技等方面优势,扎实推进帮扶工作,注重长远、突出精准和可持续,助力科左后旗长效发展、脱贫致富。2019年,科左后旗在通辽市四个国贫县中率先实现脱贫摘帽。进入新时代,在打通发展关窍,保证农村发展可持续、农业增产可持续、农民增收可持续的进程中,交大人依旧在第一梯队;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交大依旧在路上。

  三、故事

  一粒种子,若放在手心,它只是静静躺在那儿;若埋在土里,可能焕发蓬勃生机长成幼苗,甚至开花、结果,成就了自己,也装点了大地。古往今来,春天都是播种的最好时机,但科尔沁的冬天寒冷漫长,春天又“躲躲藏藏”,直到五六月份才将将开始展露颜色。就在这样的初春时节,一个年轻小伙带着年少的理想召唤和母校的殷殷嘱托,踏上了列车,去往巴彦乌楞嘎查。他就是包涵,北京交通大学于2021年“播种”在科左后旗的新一批定点帮扶人员。这位即将接任巴彦乌楞嘎查第一书记的年轻人,承载着交大期许的乡村未来,将为当地带去新的开始与希望。

  播种——在黄沙狂舞的那天

  在“播种”中开启未来。最先迎接包涵的,不是村民亲切的脸庞,而是车窗外遮天蔽日的黄沙,随风舞动、一片雾蒙,只依稀见到渺小村庄,这让包涵更觉重任在肩。伴随着“列车到达甘旗卡车站”的广播声,包涵拎着硕大的行李箱踏入了这片内蒙土地,村里老乡黄沙下的脸庞让包涵至今记忆犹深,他俊秀的面容中带些村里的质朴豪爽,开口便是,“包老师您好,我是村主任包彦新,先带您看看村里。”就这样,包涵马不停蹄地同村主任一起走访了很多农户,直到夜色渐深。“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我迫切地想了解更多,不想辜负学校的期望”,这便是包涵当时的心声。回忆起当时的画面,他笑弯的眉眼,满满都是怀念。这颗交大的种子,也在那个春天悄悄地埋进了巴彦乌楞嘎查的土地,等待着生根发芽。

  扎根——在雨水肆虐的那周

  在“扎根”中脚踏实地。2021年的夏天,在包涵心中显得格外漫长,每天都是广阔的田野、干燥的夏风和炽热的太阳,但他下田串户越发熟稔,对村里工作也逐渐适应,慢慢地把自己扎进了这里的土地和村民心里。包涵深知,“交大把我派过来是撒了一颗种子,如果我能生根发芽,就会影响更多的人。” 

  黄梅时节家家雨,2021年的雨势之大,让这位年轻的书记忙个不停。正值盛夏梅雨季,村里河沟未及时梳通,导致深夜大水溢满路面,遍地都是水坑,连村民正常通行都是问题。为此,包涵和村主任包彦新商量后紧急召集村委班子成员,连夜进行防汛处置安排,亲自带领村委去往重点积水路段排查疏通,连夜抢修恢复主要路口。而后雨水持续一周多,包涵都在与水作战,每天察看河沟水位、排泄畅通、人员通行等情况,顺利保障村里300多户、近1300人的日常生活出行。随后的村委会上,包涵检讨道,“是我考虑不周,不了解村里雨季水量情况,真的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像前段时间的亡羊补牢式抢修河沟,绝非长久之计,还得从根源解决问题,加固河沟,必要的话可铺设管道,同时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及时修缮,以备不时之需。” 

  雨水泥泞里,包涵深一脚浅一脚的身影,已深深刻进了村民心中,他们悄悄讨论:“这个包书记看着是干实事的,不怕苦不怕累,这雨季才得以平稳过去,感觉我们村要好起来咯!”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其实是包涵这棵种子不断向下扎根的最好应证。只有不断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土壤养分,抓住时机破土而出。

  破土——在玉米滞销的那月

  在“破土”中转换角色。短短几个月,第一书记包涵的足迹便已遍布村里各个角落,深入了解村户困难,帮忙解决各类问题,其中鲜食玉米销售摆在了村民眼前。由于雨季排水抢救及时,不仅村民可以正常生活,地里玉米也得以茂盛生长,如今玉米即将成熟,预计产量只增不减,但往哪里卖呢?往年都是农户自行散卖,实在不行就最终收成干玉米,但效益都不高,于是村民们纷纷找到了会办实事的包涵。包涵最初觉得,凭借自己的城市生活经验,联系商超、对接餐馆、尝试网络销售应该很容易,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他发现进展并不大,商超和餐馆早有稳定供货商,网络销售需要流量“密码”和产品特色,这些村里都暂时实现不了。后来,他费尽心思联系到商贸公司进村洽谈收购事宜,对方考察后发现农户们的玉米种植水平不高、鲜食玉米饱满度较差,远达不到收购标准。玉米销售看似简单,但“都是技术活、细致活”。经此一役,包涵在心里给自己敲响了警钟——绝对不能以过往城市经验来理解乡村工作,而要深入乡村了解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后再安排处置。

  经过反思与总结,包涵开始与村里农户仔细沟通,细致了解农作物种植、过往销售和经济效益等情况,把自己真正融入其中,化作一个新手农民,而不再是一个驻村干部或是城市青年。他积极与大家讨论日常劳作的困惑与需求,充分利用北京交大校友资源,依托科技帮扶和绿色发展等,切实提高当地老百姓的农业管理水平,并致力于做好农产品的品质把控、品牌打造和线上营销,逐步开展北京交通大学校友农场、校友牧场试点工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玉米销售的波折,包涵这棵“种子”已经破土、露出地表,带着崭新面貌,正快速吸收养分,期待下一步的长高长壮。

  拔节——在试验绿色水稻的那年

  在“拔节”中寻求突破。从小在东北优质大米的“怀抱”里长大的包涵,对于发展绿色水稻如数家珍,“这里的水稻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日照充足,地处北纬42°水稻黄金生长带,光照时间长,高积温能保持150天以上的生长期;二是这里有稀有的高水位沙漠水库泉水灌溉;三是这里属于松原平原西侧,黑土地富含大量草炭。” 

  巴彦乌楞嘎查的水稻种植已有不少年头,但效益不突出,没有形成产业,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销售。要想进一步发展水稻农业,必须走深加工、精加工之路,打造品牌、促成产业。包涵时常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一个个念头在包涵心中不断涌现,可能的困难、未知的挑战、可寻的帮助,包涵越说越投入,眼里都是光。这些致富思路也得到了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他认为“当地搞‘绿色水稻’确实大有可为”。

  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包涵在驻地工作村共建设了12亩绿色水稻试验田,稻田全部采用北京交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产品——控失有机肥,积极构建0化肥、0农药绿色生态种植标准。但从试点的土地到施肥的技术,再到加工后的销路,无不让包涵绞尽脑汁。那段时间,他咬紧牙关,日夜为了“绿色水稻”的生产、加工、品牌、包装等费尽心力。紧追农时,包涵摸着石头过了河,“绿色水稻”项目从调研到落地实施,他不曾睡好一晚。“时间有限,想做的事情太多,农时要赶,调研要做,我不想辜负大家的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交大的帮助下,包涵到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学习取经,取得了多家企业的销售订单;通过与各地校友组织沟通,建立了订单式的“校友农场”模式;通过与互联网企业沟通,顺利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2022年盛夏,包涵带领巴彦乌楞嘎查居民们创立的“思源粮心”绿色大米正快速拔节,包涵这棵交大种子也突破阻力、不断拔节,推动产业振兴,打造农业品牌,完善基础设施,造福乡村百姓。

  抽穗——在党建聚民心的那个村庄

  在“抽穗”中展望成果。包涵这棵种子,种在了巴彦乌楞嘎查的第一书记位置,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重点帮助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帮扶、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大背景下,与病毒抗争,最是考验人的意志、考验一个班子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疫情波及科左后旗后,包涵第一时间响应防控安排、冲在前列,“其实本来可以回家看看孩子,疫情一来我又忙忘了,轮班休息时想孩子才又记起来”。对于包涵来说,眼前的疫情是第一要务,“我必须担起责任,以前可能需要做的就是遵从安排,但这次我是需要做好安排的人,安排好了,还要带领党员往前冲”。封控期间,包涵和巴彦乌楞嘎查党支部的党员们,紧急进行封锁排查,挨家挨户登记询问,不论时间与天气,严格把守村子入口,切实守护好村庄安全。

  村两委班子成员常说,“哪怕自己家房子着火,乡亲们有事,也得过去。”包涵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就把它当成劝告、当成责任,而现在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有什么事情,咱们全村一起上。”包涵爽朗地说道。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包涵也在其中不断成长。身为第一书记,包涵始终记挂着要建设村口标识、党建广场、文化公园、思源桥等,这些也都在北京交大的大力支持和村委成员的积极配合下,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走进村部,窗明几净、书籍陈列,党员活动室、农民书屋、村民接待室等一应俱全;走出村部,正前方党建广场上的“不忘初心”尤其醒目,左侧院墙上温暖明艳的乡村振兴画卷中水稻缀满了枝头,右前侧是曲径通幽的文化公园,小道上还留下了交大1896饮水思源的校徽印迹。

  “人生不应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有乡村的月光,作为嘎查村第一书记,我必将牢记嘱托,以更积极的心态,在这片热土上为百姓办实事、出点子、谋福祉。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必将倾尽所能,以一颗种子的微光燃起星火燎原之势,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2年夏天,包涵在这片翠绿的水稻间、在这个日渐兴旺的村子里,坚定地许下了铮铮誓言。

  四、经验启示

  (一)从严从实抓党建,强调基层治理现代化

  一是完善党务工作流程,提升党支部工作效能。包涵书记进驻巴彦乌楞嘎查村以来,作为第一书记带头讲党课2次,组织召开村全体党员大会5次,主持专题党建工作会议4次,梳理村两委工作人员分工,健全建强两委班子,修订《巴彦乌楞嘎查村规民约》,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推动“有责、有力、有效”的“三有”工作机制,建立工作打卡签到制度,探索工作任务全寿命周期的闭环管理,确保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同时,花费10万余元改造村部,新划立分区,建造党建标识,从硬件设施到制度规划管理,全方位提升巴彦乌楞嘎查党支部工作质量,全面提升两委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强化党史学习,提升党员理论素质。包涵就任第一书记后,对所在村党组织采取党史学习教育“1帮5”的学习模式,组织村两委积极研判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及“学习强国”平台为抓手,梳理党史学习教育各类清单材料12份,坚决落实党史学习教育笔记及“学习强国”学习。同时积极与学校外联处和校友对接,为散都苏木捐赠《中国共产党简史》800套,共计33600元,捐赠书籍发放覆盖全苏木所有党员同志,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建工作向基层延伸、走深走实。

  三是丰富党日活动,激发党员队伍活力。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巴彦乌楞嘎查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嘎查村“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号召校友企业捐赠5000元用于购置“七一”党建活动服装,并进行支部书记讲党课、广场舞汇报演出、参观“复兴之路”党史学习教育展览、重温入党誓词、红色观影等多个特色活动,切实以活动感人、以活动育人,提振全体党员同志干事创业热情,增强政治意识,强化宗旨意识。

  四是推动支部共建,扩大农校融合影响。包涵带领村党委分别就党支部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产业发展及乡村基础教育与学校院系开展深入交流研讨,挂牌成立多个“学生党支部共建基地”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着力构建支部引领、农校融合、定向帮扶、双向联动“四位一体”机制。同时,通过支部共建,组织威海校区学生为散都苏木捐赠180余套军训服装及相关物资作为护林员服装及消防备品,价值20000余元。

  (二)从细从真筑基建,强调幸福生活现代化

  一是保障基本生活条件,解决发展后顾之忧。为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提升农村产业增产能力,经过包涵书记的积极对接、联系筹款,截至2022年6月,学校已投入30万元修田建农路、40万元建设临时安置房,协调50万元修通水利沟渠,引入30万元改造村庄公路,引入650万元建设养殖小区。同时,包涵书记组织小桥工程团队多次调研,会同旗里交通、水利等部门现场考察,主动进行桥体对接、详细方案制作等工作,目前到位工程款超60万元。

  二是提升工作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图景。包涵书记联系学校相关院系,进行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两面院墙共60余米长的墙绘工作,用色彩装点乡村、用颜色绘就农村发展新面貌;其次,为提升村容村貌,将城市公园引入农村,多角度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村民生活品质,增强村民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最后,为推动嘎查村办公条件改善,驻村书记帮助引进总价值5.6万元的电脑、打印机、空调等设备,升级办公条件,提升嘎查村信息化水平。

  三是筑牢防疫屏障,保障农村卫生健康。自疫情发生以来,在包涵书记要求下,巴彦乌楞嘎查干部班子坚决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要求,始终坚守一线岗位,普及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知识并解读政策、强调免疫屏障重要性,推动嘎查村实现超90%的疫苗接种率;组织校友为嘎查村捐赠疫情防控物资和会议大屏;开展“敲门行动”,协同村两委遍访全村376户农牧户,严格执行“五包一”工作要求,高效准确完成全员核酸检测预登记码、疫苗接种情况表、返村和离村人员情况表、返村学生情况表等各类材料的整理上报工作,并由村干部、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带头,完成1235位村民的信息采集工作。此外,村干部还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参保和缴费工作,实现全村全人口的医疗保险办理,切实提高村民文明健康生活意识。

  (三)从长从远谋经济,强调农业格局现代化

  一是依托绿色科技,打通农牧业互助渠道。积极开展“青山计划”,在巴彦乌楞嘎查采用北京交通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产品——控失有机肥,建设绿色水稻试验田12亩,构建0化肥、0农药绿色生态种植标准,打造科技帮扶的示范标杆,积极谋划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绿色生态大米全寿命机制,为下一步推动集体经济品牌市场化打下基础。

  二是形成品牌效应,以营销宣传促进增收。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相关流程审批工作,协调校友企业为合作社设计商标文案,积极联络各地校友和电视台、美团、京东等平台,积累客户资源,拓展销售渠道。截至2022年8月,包涵书记已帮助村民向学校、校友、当地企业销售高中低端大米25吨,实现经济收入201700元,增收47000余元,其中线上销售115000元,占比57%;同时,尊重当地养殖习惯,严格养殖流程把控,帮助村民销售羊肉4.42吨,实现经济收入348000元,增收51000元。

  三是细化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经济。结合村庄具体产业情况和村民实际意愿,包涵书记多次组织村两委商量对策、积极研究嘎查村不同屯的种养殖业特点,为三个自然村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分别以绿色水稻种植业及有机粪肥转化、肉牛养殖业和养殖小区建设以及黄豆种植业和庭院经济为巴彦乌楞嘎查村落发展赋能。

  四是利用数字科技,通畅信息传播渠道。包涵书记结合乡村建设,构建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民生等数字解决方案,制定《巴彦乌楞嘎查数字乡村项目建设方案》,打造以政务公开、业务办理、信息宣传、平安乡村、农产品购销、农旅融合为主要功能的一体化惠农信息化平台,让村民充分享受数字红利,让科技红利普及乡村建设方方面面,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十年来,一位位从交大走出的驻村书记从前任手中接过责任接力棒、扛起脱贫攻坚重任,秉承知行校训,在实践中探寻科左后旗发展的新路子,迈开农业发展的新步子,打开乡村振兴的新思路,种下美丽乡村的新种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首发站,交大人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始终以青年热血浇筑科左后旗乡村振兴之路,以青春汗水浇灌祖国希望之花,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新征程。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