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聚力“三有”让乡村旅游更有诗意更富活力

2023-06-26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一、摘要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由文化和旅游部与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的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了覆盖旅游全产业链的30个专业。学校紧紧围绕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发展战略,依托行业优势,发挥专业特色,突出场景应用,聚焦浙江山区26县,为浙江乡村旅游“美而有韵,美而有味,美而有品”贡献“浙旅力量”。

  学校连续五年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典型案例、《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浙江省高校干部人才助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连续四年获批7项旅游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拥有浙江省乡村旅游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旅游业产教融合联盟、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统计数据中心等10个产学研平台,1项成果获国务院领导批示,近50项成果得到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二、背景

  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幸福产业、富民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效应,其带动作用非常大。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乡村富民增收、“扩中”“提低”的重要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山区26县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场景,旅游业是山区富民增收的主渠道。近年来,山区26县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行业结构更加合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山区26县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实施战略,深入学习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依托旅游业拉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特点,构建全方位、全环节、全要素的助力体系,让乡村旅游更富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三、故事及成效

  (一)“万村景区”,让乡村“美而有韵”

  学校围绕浙江“万村景区化”建设行动,启动了“师生助力全省万村景区化建设行动”,6年来,指导全省11个地市67个县(市、区)的286个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其中94个村庄成功创建3A级景区村庄,安吉余村等4个村庄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编制村镇旅游发展规划121项,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216项,指导乡村旅游特色服务运营项目67个,打造乡村旅游IP共32个。连续16年开展“乡村旅游免费送教下乡”活动,为86个县区举办乡村旅游培训650余场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6万余人次,直接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就业1万多人,间接社会经济价值超1.8亿元。2021年,为更好服务浙江“两个先行”的奋斗目标,学校启动了“校地携手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行动”,与26山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出台了《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地方所需、学校所能,服务为要,效果为重”原则,实施“党建领富、人才强富、产业创富、就业增富、智业聚富、文化兴富”六大行动,努力在三年内实现“11519”目标任务,即成立1个山区26县共同富裕学院,重点开展100项精准服务实施,实施500名教师助力计划,完成1000人次乡村管理者培训,举办9000人次专业培训。目前,学校专家团已经完成了26个山区县的走访调研工作,形成26份山区县共同富裕调查报告,建立了26个校地共建共富学院工作站,已梳理出151项服务清单,确立12个校地共建共富单元项目,完成9项专题课题,首批15位挂职干部教师已挂职山区县旅游主管部门,成立5个党建联盟,举办6期专题培训班,举办山区26县旅游人才专场招聘会。

  (二)“百县千碗”,让乡村“美而有味”

  “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是浙江省大花园建设“五养”工程的重要内容,成为助力山区26县发展“一县一策”重要工作内容、是浙江省的重要品牌工程、惠民工程。学校积极服务“百县千碗”工程,参与起草浙江省《做实做好“诗画浙江·百县千碗”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牵头起草《“百县千碗”评价和认定规范》并于2023年11月1日正式实施;研制《开化菜制作技术规范》《玉环“百县千碗”美食制作技术规范》等50个团体标准;指导编制兰溪“百县千碗”美食街区、兰溪游埠特色小吃美食街等3项;负责研制了缙云县的“黄帝养生宴”,参与制定“百县千碗”特色美食进亚运村活动方案;编写了“百县千碗”系列培训教材;“‘百县千碗’进社区,共同富裕食先行”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学校依托中俄旅游学院、中塞旅游学院和中意厨艺学院3个境外合作办学机构,将“百县千碗”美食文化传播海外,讲好浙江餐饮文化、中国美食文化的故事。“塞尔维亚鲁班工坊”入选全国首批鲁班工坊运营项目。      

  (三)“标准引领”,让乡村“美而有品”

  学校作为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牵头制订《旅游及其相关服务-线上线下旅游咨询服务与要求》并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确认通过正式立项;牵头制修订国家旅游标准2项、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项、国家教学标准4项、行业标准9项、地方标准23项,获评“全国旅游标准化工作优秀组织”称号。2021年,受人社部委托,学校牵头制订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营养配菜员》,现已公布实施。2022年,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牵头制订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研学旅行指导师》并通过初审,将在全国征求意见。由学校章艺教授团队历经3年主持起草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于2022年7月发布,这是中国首部旅游民宿国标。同时,学校牵头完成省级地方标准《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主导完成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学校主持的第一项长三角通用地方标准《采摘体验基地旅游服务规范》和配套的《采摘体验基地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入选浙江省重大领域标准制修订项目。

  四、经验

  从服务对象看,要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对上”就是要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上级政策文件的要义,吃透精神内涵,牢牢把握大政方针和总体目标,确保目标是对的、方向是正的、路径是通的。“对下”就是要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全面、客观、真实了解服务对象的资源禀赋,将立德树人融入乡村振兴、教学科研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嵌入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立足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植根乡村振兴,并通过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联盟等合作共同体,形成服务倍增效应。

  从服务能效看,要处理好“外化”与“内化”的关系。“外化”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校地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抓住机遇提升服务乡村的贡献力,促进行业发展的影响力,让人民群众有更为直观的体验和收获。“内化”就是要发挥服务的双向赋能作用,把服务乡村振兴的实绩纳入教师职称晋升的成果认定、干部选拔考核的重要依据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培养一批优秀师生、淬炼一批管理骨干、造就一批创新团队、涌现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一批教学案例。如学校通过举办助力山区26县共富烹饪美食毕业设计“双选会”,采用地方食材为每个山区县精心制作一桌凸显地方美食和非遗文化的主题宴会作品,受到了山区县的高度评价,网络流量超百万,烹饪专业毕业生也受到招聘单位的热抢。

  从服务供给看,要处理好“所能”与“所需”的关系。“所能”就是要强调规划编制的落地性、载体设计的操作性、项目培植的成效性,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探索教育教学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路径,构建扶智、扶业、扶志“三扶并举”的服务机制。比如,学校打造了以共富工作专班为领导核心,“共富学院”为统筹中枢,专家教授助力团为关键力量的“三级联动”体系,构建了双周有通报反馈会、季度有评估亮晒会、学期有清单督查会、年度有总结部署会的“四会协同”制度。“所需”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能力和校地的充分沟通制定详实的服务清单,建立校方的工作机制、地方政府的推进机制、当地群众的参与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各责任主体家业有“甜头”、村业有“干头”、产业有“奔头”、乡村有“看头”的强大内驱力。

  从服务战略看,要处理好“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当下”就是要把服务愿景细化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项目实施中,制定富有学校特点、彰显专业特色、体现乡村特征的服务行动计划,打造校地发展共同体。“长远”就是要突出“授人与渔”,着力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爱乡村的现代乡土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乡村运营人才,着力活化一批有内涵、有特色、可重塑的乡村文化基因,构建一批能提供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的智库平台和服务团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