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青海大学发挥科技优势 助力我省产业扶贫

2020-10-10 来源:规划司收藏

青海大学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最艰巨最根本的任务,产业扶贫是其中最有效最持续的扶贫措施,青海大学紧紧围绕青海省贫困地区的短板和难点,按照“科研+项目+基地”模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助力我省产业扶贫。

  一、提高政治站位,肩负扶贫责任

  青海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青海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守姓青名海的历史责任,始终坚持把扶贫攻坚列为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作为党委的重要政治任务,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党委书记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建立了党委会定期听取扶贫工作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全校扶贫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建立了校领导、处级干部和各院系联村联户帮扶机制,明确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建立校领导定期赴扶贫点调研制度,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和对接工作,在统筹学校各类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实施精准帮扶方面下足了功夫。

  二、聚焦科技优势,服务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青海大学青海省10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三江源及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的作用,聚焦科技优势,发展地方产业,助力扶贫攻坚。在贵南县、共和县等8个县域建成32个藏羊高效养殖以及蚕豆种业等方面扶贫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累计实施多胎藏羊高效养殖技术、牦牛提质增效技术、中药材种苗繁育、羊肚菌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等特色产业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科技扶贫产业项目11项。培育优势产业30个左右,覆盖约100余个贫困村,涉及约1000个贫困户,带动户增收在3000-20000元之间。

  一是在发展养殖方面。藏羊养殖是藏区的优势产业,青海大学羊产业平台首席专家侯生珍教授主持的科研团队把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做为科技助力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将母羊同期配种,母羊妊娠后期精准饲养、泌乳期精准饲养、羔羊早期断奶和羔羊高效养殖等关键技术集成高效养殖技术后,当年羔羊6月龄出栏,比传统放牧养殖多增加收入2.5万元;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年实现新增产值达3000万元,户均超过3.0万元。“以前在传统养殖条件下,藏羔羊5月龄才断奶,羔羊断奶后加上天然草场牧草正处于枯黄季节,造成羔羊大面积死亡。新技术养殖让藏羔羊2月龄断奶后,3-5天藏母羊就回奶了。我们合作社当年饲养的500只母羊,成活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6月龄羔羊活体重达到了41公斤。”海南州共和县兴隆肉羊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马生海说。“前些年自己用土办法养殖,羊的死亡率很高。以前一只羊一年下一胎,现在用了侯教授的高效养殖技术后,一年下两胎,一次下两只,收入多了一倍!”。 2018年8月的一天,都兰县香加乡科学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那木卡,遇见青海大学羊平台首席侯生珍教授时,激动地说:“大教授,我就知道你这几天要来。我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我们合作社进行高效养殖的26户牧民,分红得了48万多元,带动贫困户9余户,贫困户每户也有2万元的分红。我们牧民们高兴得要跳起来了,这主要是您的功劳,我们非常感谢,今天我一定要多敬您几杯。”

  二是在发展种植业方面。全力推广青海大学自主研发的青稞、油菜、马铃薯、蚕豆等青藏高原当家优质良种及栽培技术,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脱贫洋芋”“致富油菜”“来钱蚕豆”“增收青稞”......

  近几年,“青杂”系列油菜品种在我国春油菜区年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占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的85%以上,种植区农民年增收近5亿元。马铃薯“青薯9号”目前已在青海、甘肃、四川等10多个省区推广种植,近5年累计推广面积 800万亩,农民增收20多亿元。

  蚕豆是青海省海南州的特色产业,是当地农牧民喜欢种植的作物。青海大学充分利用当地的需求,在共和县塘格木镇模式“科研+公司+基地+农户”扶贫模式发展和培育扶贫产业。2019年蚕豆产业平台首席专家刘玉皎教授带领团队在海拔3000米的共和县塘格木镇东格村,成功实现以早熟蚕豆“青海13号”以及全程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为核心的“蚕豆+青稞”轮作模式,建立示范基地2000亩,平均亩产量达300公斤以上,蚕豆秸秆产量每亩约100公斤,产值达1500元左右,较传统产业种植效益亩增收近500元。 2020年春天在共和县塘格木镇东格村见到村主任贾寿禄,开心地说:“去年,四川来的商人直接到我们家门口来收蚕豆,一亩的收入有1500元以上,比较种其它作物,每亩增收500元以上。而且蚕豆秸秆为我们的养殖业提供了饲草,每亩饲草的产值在150元左右。我们村的种植面积会逐步扩大,今年我们村种植蚕豆至少5000亩以上。”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沙沟乡拉扎村是青海大学联点帮扶村,青海大学以蚕豆种业为抓手,科技助产业扶贫,收到的实效。村党支部书记冷本才让感慨地说:“2019年我自己种了5.8亩青蚕14号,收入达12300元,自己的收入增长了一倍多,收入最多的是尕藏尖措家收获30050元,最少的也在1万元以上,蚕豆种业基地建设为拉扎村村民收入达到40万元左右”。村民多拉太说:“去年我种的蚕豆亩收入超过了2000元,对我们村来说,这个效益是最高的。蚕豆草还可养牛养羊,效果比较好,今年我作为致富带头人种植蚕豆达30余亩,有信心今年的收入比去年更好,总之感谢青海大学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第一书记扎西东主:“蚕豆青蚕14号保障了我村产业发展,为我村经济破零做出了贡献。我们要把产业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持续有效举措抓实抓出实效,在青海大学帮扶下,解决了高产优质的青蚕14号种子1.8万斤,利用中央1号文件宣讲时机全部免费分发给拉扎村大豆种植农户,收益农户近60余户,其中包含贫困户29户。我们要转变思想,以发展产业为根本,助力脱贫攻坚。”

  青海大学食用菌团队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实施《羊肚菌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以技术示范为主要工作内容,以提高技术熟化程度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目标的示范推广项目,旨在推动该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升对农业重点产业的支撑能力,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效。该团队开展科技扶贫以来,先后组织实施《高原羊肚菌栽培技术概述》《高原羊肚菌设施栽培的技术条件》《高原羊肚菌设施栽培整地技术》等技术指导培训10余场次,累计开展大范围技术指导、培训工作100余人次。统计显示,较蔬菜种植,青海省羊肚菌种植节省人力成本2/3,单季亩均产300斤,毛利润在3万元人民币左右。

  三、聚焦健康扶贫,真情惠及民生

  青海大学充分发挥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等学科专业和附属医院优势,送医送药、下乡义诊已成为健康扶贫常态。包虫病创新诊疗团队在人群流调、临床诊疗技术、影像学诊断策略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包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已在全省进行推广应用,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包虫病的临床诊疗、预防控制、动物防疫等工作,建立起高效的包虫病综合防控体系。成功开展了“医疗卫生精准扶贫”“三江源包虫病公益行”“肝脏重生计划”“精准医疗帮扶”“健康中国 医师行动 健康扶贫包虫病攻坚战计划”等系列公益活动,走进基层开展一系列医疗救助和科技扶贫等工作。

  一是开展包虫病属地化防治。对重点人群以“宣教手环、藏汉双语宣教手册、包虫病防治视频、藏汉双语讲解”联合宣传教育。累计举办包虫病防治宣传教育400余场,对45000余人进行健康宣教,共发放宣传资料70000余册,播放包虫病防治视频340余场次。宣教涉及人群从最初的学生、牧民为主体,扩展到领导干部、僧侣的特殊群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影响力,带动其他人群的主观预防。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开展基层属地手术600余台,筹集公益救助资金700余万元,公益救助患者700余人次。

  二是携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诊疗合作。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发挥已建成的青海省包虫病临床诊疗中心、青海省包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海省包虫病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青海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的学科优势,与果洛州人民医院、玉树八一医院、玉树州人民医院、海西州人民医院等开展包虫病临床诊疗工作的合作,开展精准医疗帮扶,提升基层包虫病的诊治水平,更好的为牧区群众服务。

  三是建立基层医生、技术人员、农牧民培训与服务体系。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包虫病诊疗团队的专家组成培训团,不定期的在果洛州、玉树州等地区开展,开展包虫病规范化诊疗、普通外科疾病诊疗的同时,开展包虫病规范化诊疗技术、普通外科常规手术、腹腔镜技术、手术麻醉技术的培训及现场示教指导,培训基层医务工作者近千余人次,真正实现规范化包虫病诊疗新理念、新技术下沉到基层。以精湛的医疗技术,热忱的合作帮扶、救助更多病患,稳步推进精准扶贫。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