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 全面助推贵州省高质量脱贫攻坚 世界一流学科“博士村长”科技扶贫典型案例

2020-10-10 来源:规划司收藏

贵州大学

  一、基本情况

  “贵州是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农村技术进步是推动农村产业革命、提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根途径,是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贵州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把科技扶贫扛在肩上,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通过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等方式,坚定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聚焦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全面助推贵州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加大科技扶贫广度,在校长宋宝安院士的倡议下,2017年,植保学科茶产业团队博士生齐普应、杨林林两位博士生深入安顺市普定县绿源茶叶园,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对茶叶病虫害采取了绿色防控方法,提高茶叶的抗病抗逆能力,解决茶园病虫害问题,取得良好效果,获得2018年度“贵州大学校长特别嘉奖”。在此基础上,贵州大学了启动“博士村长”计划,汇聚千万贵大学子,组建了茶产业、精品水果、蔬菜等十二产业团队,组织3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于贵州省榕江、纳雍、紫云、贞丰、赫章等46县和300多个贫困乡镇,极大地促进了贫困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96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奔赴全省脱贫攻坚一线,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助力脱皮攻坚,为贵州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贵大力量。贵州大学“博士村长”计划得到教育部、人民日报、新华社、贵州日报等媒体的多次报道,获得贵州省教育厅重大农业科学研究软科项目立项支持,荣获2019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工作案例”,已然成为贵州高校青年学子助力脱贫攻坚的“贵大样板”。

  二、实施进展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依托学科优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扶贫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大力开展绿色产业扶贫。学科汇聚了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爱农民的农业技术专家、乡村振兴专家和决策咨询队伍,通过专家教授带学生的“博士村长”计划、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和定点帮扶等方式,为贵州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全力发挥智力优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为解决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对科技的巨大需求与一流专家团队资源有限性的矛盾,贵州大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动员组织广大研究生助力脱贫攻坚伟大事业,植护一流学科团队成员金林红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齐普应、张建、杨林林、韦春乐、硕士研究生李莹莹、欧利娜、谢连城、张丘丘等,深入榕江、正安、普定、紫云等县开展田间技术服务,有效解决了茶园病虫害防控难题,发展成为全国首创的贵州大学第一支“博士村长”,提升了贵州大学科技扶贫的广度和深度。“种干净黔茶,铺致富金路”,团队的相关工作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和第19届“贵州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2020年十二支产业团队先后组织300余支“博士村长”队伍,同心共战疫情、助力脱贫攻坚,在榕江、纳雍、沿河、七星关、平塘、赫章、德江等46县和300多个贫困乡镇,就地开展产业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成效显著。植保学科张建同学等一批研究生受到贵州大学“书记校长特别嘉奖”。

  (二)发挥学科优势和专长,开展科技扶贫。一方面,“博士村长”团队发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 “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于贵州省各地,先后在平塘县、紫云县、开阳县、盘县、普定县等地农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另一方面,“博士村长”团队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长,对农户在养殖、农业种植、品牌建立、销售过程中提供技术保障。其中,为赫章县核桃和葡萄、三穗县养殖产业技术、望谟县油茶产业、平塘小龙虾养殖,莲花白种植、盘县火腿产业进行产业调研,协助解决农户从生产到销售部分问题。另外,“博士村长”团队以集中培训+实地演习的方式,在威宁、修文、织金、清镇、乌当区、福泉、平塘、麻江、开阳、紫云等农村针对病虫害防治、畜禽、水产养殖,果树种植等方面开展课程培训与技术指导。

  (三)依托产业专家团队和科研项目,开展产业扶贫。一方面,“博士村长”团队依托生态畜禽、生态渔业、精品水果产业等12支“博士村长”产业团队,把“博士村长”选配在产业团队上,协助各产业专家团队定期或长期驻村驻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深入到产业基地,成为专家和产业基地、农户沟通的桥梁,协助做好产业指导、产业培训等工作。另一方面,“博士村长”团队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在面临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争时,在产业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动员全校青年学子的力量,“就地就近”开展春耕帮扶,出现了典型的“沿河模式”“威宁模式”。2020年3月-5月间,“博士村长”团队与12个产业专家团队扶贫工作地点匹配,深入贵州省各地,参与春耕帮扶工作。其中,沿河籍100余名贵州大学学生临时成立“博士村长”沿河作战队,连续一周就地开展辣椒、红薯、蜜蜂等种植养技术指导和培训,培训人数达5080人次,发放助农明白卡601套,辣椒种植技术要点1740份;威宁籍65名贵州大学学生临时成立“博士村长”威宁作战队,完成了威宁双龙镇高山村、梁山村和高坡村1.1万亩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

  (四)紧扣脱贫根本,开展教育扶贫。扶贫先扶“智”和“志”。“博士村长”团队重点依托短期的社会实践项目,聚焦教育扶贫,组建教育、医疗卫生、法治宣讲等实践分队,通过支教、夏令营、宣讲、论坛等形式,建立帮扶县乡的“研究生宣讲团”,在实践地开展十九大精神专题宣讲、法治宣讲、医疗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如,“博士村长”实践团队赴贞丰县沙坪镇进行教育扶志,举办教育物资捐赠仪式,为1000余人开展教育宣讲;为平塘县大塘中学26名优秀贫困学子开展主题为“大塘学子贵大行,八一建军强国梦”暑期夏令营。

  三、主要成效

  (一)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为贵州茶产业全面提质增效

  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农产品提质增效,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在大扶贫战略中,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团通过茶树害虫生物防控技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100%,建设了贵州省第一个天敌工厂;通过以草治草和生态调控技术,使除草成本从每亩600多元降至150元以内;通过免疫诱导提质增效技术,使茶叶产量提高20%以上,化学农药减量80%以上,亩增产值1500元以上;通过农药高效利用技术,实现节水65%-67%,减药50%-60%,农药利用率提高20%以上;通过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和茶园土壤重金属检测技术,为贵州茶产业发展定位奠定基础,还制定了20种农药在茶叶、谷物、水果、蔬菜等作物中129项残留限量的国家标准(GB2763-2016)。

  组建了以宋宝安院士为组长,集合贵州大学、农科院和政府部门专家成立省级专家团队、市县级专家团队,制订实施方案,统一推广措施,明确绩效指标,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强化政校结合、校农结合、研产结合,形成了完善的推广体系,在贵州43个重点产茶县全域推广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带动全省范围全覆盖。以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成人非正规教育模式,在全省重点产茶县建设43个实训基地,举办《茶树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农民田间学校》43间,通过采用室内讨论、田间观察和调查、技术实操作等方式,加强茶农的自信心,强化生态意识、标准化生产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茶农的自主生产、科学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先后开展技田间现场指导48300余人次,组织技术培训18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6800余份。线上编制 “茶树冻害预防与修复技术”、“茶园杂草防除技术”、“短穗扦插苗圃病虫害防控措施及注意事项”、“茶园全程绿色生态健康管理技术模式图”等系列资料,通过新闻媒体等进行推送,线上点击率20余万次。建立或加入“贵州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黔西南州茶产业群”、“安顺茶叶工作平台”、“水城县茶叶管护暨绿色防控交流群”等微信群,实时在线解决茶农茶企业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有力地提高了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团队建设的茶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区,直接带动农民13300户,贫困人口12000多人,辐射带动10多万农民脱贫增收,为贵州750万亩干净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二)猕猴桃一体化集成技术助力脱贫攻坚成效

  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充分把握贵州猕猴桃资源,形成以龙华友教授为核心的猕猴桃科研团队。在修文开展科技服务,到2019年底,该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到16.7万亩,产值达22亿元,带动2万余人脱贫致富;转战到息烽县石硐镇帮助农民发展猕猴桃产业,帮助企业解决猕猴桃产业发展中技术难题,带动企业发展猕猴桃基地48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10000亩;再战水城县,从猕猴桃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到猕猴桃品牌营销,开展了全产业链服务,助推2019年水城县贫成功脱贫。在学科的帮助下,贵州猕猴桃产业发展到50多万亩,已成为贵州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稻田稻蛙技术加快贵州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500亩坝区无疑是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植保学科陈卓教授带领学科研究生,在贵州集成创新稻田生态工程和稻蛙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在播州区、石阡县、天柱县、思南县、三穗县、安顺市、黎平县等地进行示范与应用推广,稻田综合产值达17388元/亩,稻田全程杜绝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的施用,稻米无农残超标,成为西南山地稻区农药化肥减施的典型示范技术和贵州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推技术。该技术在贵州省7市、31县推广应用,累计面积6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9.03亿元,该技术荣获2019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四)选育新型品种与栽培技术丰富乡村产业结构

  植保学科黄剑教授挂职榕江县副县长,牵头组织完成榕江县百香果产业调研报告,支持榕江成立百香果研究院,帮助榕江编制《百香果深加工产业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培训百香果技术骨干30余人次,支持榕江县10185亩百香果产业发展,产值达4580多万元,覆盖带动贫困户3395户13870人,贫困户总受益300多万元,户均增收900元;牵头发展榕江县西门塔尔肉牛产业发展,完成了12900多平方米的项目规划设计,目前养殖西门塔尔肉牛165头,项目达产后,产值可望达到450多万元,利润达200多万元,纯利润100万元,项目服务共覆盖贫困户300多户1253人,年户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

  在全力支撑脱贫攻坚的同时,植保学科教师也获得了中央、省的多次表彰。例如,龙友华教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郅军锐教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金林红教授获“创新争先•科技榜样”称号。一大批专家教授正践行着“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五)贵州大学科技扶贫成功经验贡献国际扶贫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在科技扶贫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农村产业新技术、规范了科技扶贫技术标准和制定了指导性技术推广文件,探索出人才链、知识链转化为扶贫产业链的扶贫模式。学科获批国家高效低风险农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以国际会议、合作出版专科、学生联合培养以及人才柔性引进等方式,与国外植保学科领域的百余名国际知名专家建立了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国际知名刊物农业食品化学、害虫管理科学共同创办了绿色植物保护国际高端论坛,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以来,学校承办、协办了12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特别是举办茶文化论坛,与东南亚国家通过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索我国茶产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文化教育科技交流重要平台。同时,团队还把科技扶贫实践形成的贵大智慧输送冈比亚、埃及和东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当地农技人员作科技扶贫与农业现代化、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应用等内容的讲座,扩大了我校植保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

  四、主要经验

  (一)充分发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优势和制度激励机制

  贵州大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积淀了植物保护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具备推动贵州农村产业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禀赋条件。同时贵州大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专家团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投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出台《贵州大学一流学科特区人才引进及培养管理办法》,学校拿出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学科人才聚焦“大地论文工程”,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专家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二)“专家+基地+博士村长+产业”的科技扶贫工作模式

  为有效用好科技扶贫资源,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立足贵州建一流,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形成了“专家+基地+博士村长+产业”的科技扶贫工作模式,开展了典型的“榕江模式”“沿河模式”“威宁模式”。该模式以专家技术开发为核心,通过专家挂牌作战的形式,以基地技术转化为要,以博士村长持续执行为基础,构成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一体,实现产业兴旺为目标的科技扶贫模式。

  (三)建立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科技扶贫会商制度

  贫困乡村科技扶贫需求的多样性、空间分散性加大了脱贫攻坚难度。为克服这一困难,贵州大学专门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定期召开科技扶贫工作会议,与榕江、纳雍、赫章、印江、余庆等县签订了产业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对接各县重点农业产业,将科技扶贫工作推向纵深发展,会商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有效用好科技扶贫资源,会商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凝练科技攻关,提升科技服务水平。

  五、未来打算

  (一)继续发挥我校人才与科研优势

  继续抓好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创新驱动农村产业革命。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与贫困地区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加速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自觉与贫困地区实现科技转化,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关乎民生保障、国家利益。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团队必须践行“格物致用”的理念,积极投入贵州的扶贫事业和乡村振兴,做到知成一体。充分发挥博士村长力量,深入宣讲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与科技创新贡献,用当地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可复述的语言开展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党的各项好政策和科技应用,增强内生动力,聚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三)协同多学科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的事业,涉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五个方面。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后,贵州大学植物保护一流学科必将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做好科技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同时发挥贵州大学综合性学科优势,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全面融合乡村振兴,主动承担贵州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