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科技竹”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2021-10-11 来源:规划司收藏

南京林业大学

  从生态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到竹子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以下简称竹类所)长期坚持扎根贵州省桐梓县,围绕技术服务、科技攻关、农技推广、成果转化等下“竹”功夫、做“竹”文章,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助力贵州省遵义市辖县桐梓县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的精准帮扶“南林模式”,并将模式成功推广到贵州省赤水、正安等市县,让“科技竹”挑起美丽与富裕共生、生态与生计良性循环的乡村振兴“金扁担”。2018年9月,在竹类所科技帮扶下桐梓县经批复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截止到目前,竹类所“政产学研用”精准帮扶模式已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教育部网站等各大媒体报道70余次,竹类所丁雨龙教授、王福升教授获桐梓县荣誉市民称号。

  一、基本情况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是我国成立最早、专门从事竹类植物生物学多样性、生态培育与有效利用等研究机构。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竹类所始终坚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针对竹业生产过程中的“真问题”“真需求”,连续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课题,在观赏竹容器育苗与快繁、方竹属重要经济竹种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等方面率先在国内获得突破,并将成果转化、推广应用重点放在贵州、云南、四川及重庆等西部经济不发达省份,直接经济效益增收21亿元,实现了竹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目标,为我国西南山区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摘帽”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以来,南京林业大学与贵州省桐梓县建立健全了深度合作、定点帮扶、精准对接机制。针对桐梓县竹资源培育过程中竹林生产力低、经济竹种单一、优良种苗匮乏等问题,竹类所科研团队围绕竹子种质资源收集与推广、竹子生长发育机制与竹林培育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攻破了制约我国主要经济竹种竹苗规模化生产、竹林高效生态培育的技术瓶颈,协助桐梓县打造了100万亩方竹产业基地,将方竹产业确立为桐梓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丰、竹农富、乡村美”的多重目标。

  桐梓县在实现“脱贫摘帽”后,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继续助力桐梓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发展和生态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实现竹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齐头并进,用“科技竹”挑起桐梓县乡村振兴的“金扁担”。目前,桐梓县25个乡(镇、街道)99个行政村20余万人参与发展方竹产业,从事方竹产业经营的专业合作社或大户180余家,直接产值6亿元,桐梓正在由竹资源大县向竹经济强县转变。

  二、实施进展

  (一)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竹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南京林业大学技术帮扶下,桐梓县将方竹产业确立为“一县一业”重点发展产业,制定了《中共桐梓县委桐梓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方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竹类所科研团队为桐梓县先后编制了《桐梓县100万亩方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方竹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和《桐梓县方竹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以“方竹引领、竹旅一体、多竹同台、助推脱贫”为总揽,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动力,基地产业化为抓手,不断改造方竹低效林,新造各类适宜竹种,壮大竹资源总量,确保实现“山山有竹、四季产笋”的发展目标。2018-2020年以来,竹类所科研团队协助桐梓县新造方竹林58万余亩,方竹林总面积达101万亩,累计改造低产竹林面积达到42.3万亩,竹林鲜笋产量由150斤/亩提高至500斤/亩,最高产量达到800斤/亩。2016年到2020年,桐梓县方竹笋产量由1.6万吨增加到5万吨,增长了212%;直接产值由1.2亿元提高到6亿元,增长了400%。

  (二)突破竹加工技术瓶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桐梓县在竹资源加工方面,多年来主要是将方竹以初级加工的干笋方式出售,处于初级模式,虽然全县方竹资源面积大,但产生的效益较低,且鲜笋保鲜问题一直未得到攻克,导致林农只有最初级的采笋收益,产品实现的增值少,经济效益较差。竹类所科研团队围绕方竹资源培育和全产业链建设开展研究,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强化资源集聚效应,让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优先突破。同时,学校选派专家协助桐梓县属国有企业娄山产投集团建设桐之味食品加工厂,目前已建设水煮、速冻、烘干、即食等加工生产线12条,年加工能力30000余吨,开发了无硫烘干笋、清水笋、速冻鲜笋、即食笋等10余款新产品。无硫笋干、水煮笋、即食笋已获得有机产品质量认证,彻底告别了“硫磺笋”。速冻鲜笋、水煮笋实现了竹笋加工的零添加,促进了桐梓方竹笋加工质的突破。在2020年10月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产投集团生产的“大娄山方竹笋干”荣获竹博会金奖。

  (三)突破销售面窄瓶颈,搭建平台打响竹品牌。为推动桐梓方竹产品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实施精准产销战略,竹类所科研团队协助桐梓县党政领导组织林业、娄山产投集团等部门到上海市,福建省古田县、龙岩市,浙江省杭州市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协助桐梓县2018年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2019年举办 “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方竹产业发展论坛、2020年成功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暨首届遵义农民方竹丰收节,邀请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竹业相关企业负责人齐聚桐梓,大力推进竹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持续宣传大娄山系列品牌,着力做响做靓“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名片。据统计,2020年参加大会的各地专家、竹业企业负责人、现场群众达3万余人次,开幕式通过“一直播”直播平台点击量达162.7万。

  (四)突破发展模式瓶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提升桐梓县方竹产业高质量发展,2017年以来,竹类所科研团队在桐梓县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资源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方竹资源基地建设主体,龙头企业投入资金参与方竹资源基地建设并统购统销全县方竹笋,产生利润进行二次分红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桐梓县形成“土地变身‘绿色工厂’,农民争当‘产业工人’”的格局。2020年,方竹林面积累计达到101万亩,为桐梓县增加了约5%的森林覆盖率,桐梓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0%,为桐梓县守住了“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推动了桐梓方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的无缝衔接。

  三、主要特点

  (一)依托关键性技术成果,开展全面战略性对接。竹类所发挥高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瞄准桐梓县方竹产业的“卡脖子”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目标,着力在“方竹种苗繁育、良种筛选、低产林改造、竹笋保鲜期延长”等问题上聚力攻坚,取得一批关键性技术成果,为桐梓县开出一张符合当地方竹产业发展实际的精准“药方”。2018年,南京林业大学与桐梓县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竹类所团队与县林业部门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起战略性合作关系。2020年,南京林业大学和桐梓县政府续签校地全面合作协议。双方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在方竹笋规模种植、竹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升级等领域进行战略性合作,加强“政产学研用”等方面的全方位交流,通过固化校地长期合作,共同把桐梓方竹产业做成一个可持续的绿色产业。

  (二)制定竹产业发展规划,助推农村产业革命。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农村产业是重要基础和根本之策。竹类所科研团队与桐梓县紧扣脱贫攻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坚持新造与改培相结合、林上与林下同部署、生态与产业共发展,共同研究制定了《桐梓县方竹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着力构建种植、加工、销售、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全力谋划和推进方竹产业中长期跨越式发展。

  (三)创新科技培训模式,储备产业技术人才。围绕方竹全产业链发展,竹类所组织林业、资源、生态等多学科骨干科技力量共同组成技术服务团队,协助桐梓县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培训依托科研成果,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创新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为方竹产业长效发展储备人才。 

  在培训对象确定上,积极策应科技部门联动扶贫的工作机制,从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员,乡镇林业站科技人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竹农三个层面选取培训人员。既强化相关部门负责人科技扶贫意识,推进各部门协同抓竹产业发展,又着力提升一线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支“稳定的科技专家队伍”。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共计为桐梓县举办竹产业发展高质量培训96期,其中,培训部门领导及科技人员25期,受训人员560余人;培训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竹农71期,受训人员近10000余人。

  在培训内容设计上,既有竹林培育、良种繁育等关键实用技术传授,又有国家政策、乡村振兴的理论知识讲解,还对其他地区竹产业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为桐梓县每个产竹乡镇举办生产现场培训班,做到产竹乡镇全覆盖、核心技术全掌握。同时,聚焦竹农关心热点难点问题,竹类所团队编制《方竹100问》,包含从竹苗年龄、母竹大小、土球规格、实生苗等级,到起苗、种植、管理、成林抚育等全过程知识要点及操作示意图,有效推动方竹相关技术推广应用。

  在培训组织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田间地头培训外,还通过远程连接、云端视频进行交流互动,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通在线“云上问诊”,组建“桐梓县竹产业技术咨询窗口”微信群,做到“随问随答、实时交流”。

  四、取得的成效经验

  (一)取得的成效

  1.经济效益。竹类所科研团队以原创性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依托,紧盯竹苗快速繁育、低产林改造、竹林生态环境利用等产业化核心领域,坚守竹苗繁育、竹林培育生产第一线,繁育优质种苗1.2亿株,推广实施方竹生态培育技术,营建方竹示范林,不断提高方竹笋每亩产量,直接带动26780户竹农就业增收。2016年到2020年,桐梓县方竹林面积由43万亩增加至101万亩,笋产量从1.6万吨增加到了5万吨,产值从1.2亿元提高到了6亿元。竹农每年从竹经营中获得的收入从人均不足100元增加到3000多元,户均年收入由脱贫前的1800元增加至17000元。同时,桐梓县约3万余竹农依托竹林基地,培育“林菌”“林药”和“林禽”等林下生态种养殖基地10万余亩,每年为竹农们创收近亿元。

  2.生态效益。在竹类所技术帮扶下,桐梓县2016年至2020年新造方竹林58万亩(含潜在石漠化面积16万亩),为桐梓县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5个百分点,实现了全县方竹林面积超过100万亩的突破。桐梓县现有方竹林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极大的降低了水土流失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年固碳量可达84.88万吨,约等于42万千瓦火力发电站一年释放CO2量,为推进我国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赋予林业产业第一产业新的功能与价值。

  3.社会效益。在学校与桐梓县全面合作前,桐梓县劳力已外出务工为主,“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成为农村中的主要人口组成。校地深入合作后,2017年,桐梓县25个乡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人数达3709人,2018年至2020年,桐梓县方竹产业扶贫涉及4000余户20000余人,其中涉及82个贫困村,竹笋合作社及大户帮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3419人,带动近500户贫困户发展笋用林。2020年,直接从事方竹产业从业人数达到52761人,从事方竹相关产业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随着桐梓县方竹产业的快速发展,回乡就业、创业人员持续增加,有效实现了家庭增收、和谐幸福的良好局面,为我国广大农村实现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小康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二)形成的基本经验

  为确保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切实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贵州地区脱贫攻坚,防止“冲刺”抢跑急于“清零”,竹类所科研团队精准选点,从桐梓县楚米镇三台村起步,针对于县域竹产业发展现状,发扬“钉钉子”精神,始终下好“绣花功”,聚焦技术瓶颈,把每一个技术环节做精做实,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形成的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地方一、二、三产发展的全面支撑,具体经验做法如下:

  1.面向地方政府发展需求,紧密协作破困局。与地方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夯实合作基础。为强化地方领导的科技扶贫意识,提高对国家科技研发项目的重视程度,杜绝因急功近利催生的形式主义合作。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内容,南京林业大学与桐梓县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竹类所科研团队与县林业部门签订具体合作协议。

  2.面向产业发展困境,精准施策稳实效。制定竹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产业长远发展,结合课题研发任务与技术,采用靶向治疗、精准发力,杜绝出现“领导换、规划变”的陋习,确保科研任务善作善成,规划内容行稳致远;加强科技培训,储备产业发展技术人才,面向县委、县政府及所辖各部门领导,各乡镇林业站科技人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和竹农三个层面,打造一支了解竹产业发展核心科技要素的干部队伍,建设一支能在生产一线指挥竹农科学育竹的科技队伍,组建一支能掌握竹林培育、良种繁育等关键实用技术的“农民专家”队伍。

  3.面向农户脱贫困局,携手发力开新篇。科普培训打基础,聚焦竹农关心热点,课题组团队编制《方竹100问》,包含从竹苗年龄、母竹大小、土球规格、实生苗规格,到起苗、复查新造林、劈抚、施促鞭肥等全过程知识要点及操作示意图,竹农可按图索骥,在无技术人员指导情况下,可自行开展方竹相关培育技术等工作。实地培训强实效,聚焦关键知识要点,强化成果转化,课题组团队深入各乡镇产竹农户,认真了解竹农需求及经营困境,详细讲授课题成果核心技术,在竹林中手把手讲解技术实施过程。“云上问诊”做保障,为避免因专家缺席造成课题任务执行与生产经营脱节,课题团队专门建立微信群,开通在线“云上问诊”,实时指导课题任务执行与竹农生产经营。

  五、下一步推广实施的考虑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增强科技扶贫优势,对于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竹类所已在我国西部山区各省份建立了完整的竹产业发展体系,探索出一条“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助力贵州省桐梓县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的精准帮扶“南林模式”,并将模式成功推广到贵州省赤水、正安等市县,为西部山区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期,也是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期,南京林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与提升“政产学研用”的精准帮扶模式,在我国重庆、四川、云南、湖南、江西等产竹省份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实施,用“南林模式”推动我国中西部落后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