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上海戏剧学院:帮扶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 六十三年坚持培养西藏艺术人才

2022-11-15 来源:规划司收藏

  上海戏剧学院作为国内重点艺术院校,长期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重要使命。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高等教育和进修班,学校共为藏、蒙、满、鄂伦春、维、回、苗、壮、傣、侗、纳西、哈萨克、彝、土家、朝鲜等十八个少数民族培养了四百余名文艺骨干。其中,为西藏自治区培养话剧、影视类艺术人才的历史最长、人数最多、成绩最为显著。

  一、基本情况

  自1959年9月受文化部委托开办首届大专制西藏表演班以来,上戏长期肩负着万人为西藏培养话剧影视艺术人才的特殊职责。迄今为止,已举办西藏表演班六届、西藏舞美班两届,并承担了其他非单独编班的西藏艺术人才培养工作,输送西藏民族专业艺术骨干240余名,见证了西藏从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到新时期改革发展的进程。

  西藏班在首届和第三届晋京汇报演出期间,受到过周恩来、陈毅、习仲勋、邓颖超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肯定。第一届西藏表演班毕业剧目《文成公主》晋京演出并轰动全国剧坛。该剧由周恩来总理钦点,著名剧作家田汉担任编剧,周恩来观看演出后寄语,“第一批话剧学员是高原上的话剧种子,要在西藏生根、开花、结果”。

  1962年,上戏培养的第一届西藏班毕业生回藏组建了西藏第一个话剧团。目前,西藏话剧团90%以上的专业人员为学校校友,形成上戏毕业生“五代同堂”的瞩目格局。

  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次)、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次)等各类奖项,西藏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受到肯定。

  二、实施进展

  自1959年首次招收西藏表演班开始,至今已持续开展了63年。进入新世纪,上戏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继续发扬“全国民族团队进步模范集体”的先进作用,秉承少数民族戏剧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开办的第六届表演西藏本科班,以经典莎士比亚剧目《哈姆雷特》作为毕业演出剧目,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受邀担当导演,该剧受邀参演大凉山国际艺术节、乌镇戏剧节等,并在结束上海演出之后,于2021年7月开启全国巡演,先后在哈尔滨、拉萨、日喀则、北京、苏州等地巡回演出,最终再次回到上海。《哈姆雷特》所到之处一片赞誉声,受到广泛关注。在毕业大戏引发中外媒体关注报道的同时,学生在校及毕业后陆续参演大量的话剧、影视作品,斩获业内诸多奖项。

  多年来,上戏在少数民族戏剧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系统整理提炼,在机制保障、招生选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演出和思政教育等多方面锐意进取、实践创新,形成了创新性、科学性、示范性、推广性强的培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模式,引领了当代少数民族话剧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今后艺术院校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我国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三、主要特点

  (一)特殊性。为西藏等边疆地区培养少数民族戏剧影视艺术人才,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上海戏剧学院历届党政领导对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人才工作都高度重视,认为上戏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戏剧艺术人才,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也是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兄弟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要求各级干部和广大教师自觉将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视为义不容辞之己任,并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共同繁荣做出贡献。

  (二)延续性。从1959年招收首届西藏表演班开始,63年来,上戏坚持培养西藏艺术人才,以委培专科班、委培本科班、委培进修班、委培生、委培预科生、普通本科生等多种形式开展西藏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项工作始终延续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根据当地文化事业发展需求和艺术工作者代际传承规律,学校平均五到十余年左右开办一届西藏班,例如1959年、1963年、1976年、1977年、1989年、1995年、2004年和2017年分别办过班,办班专业主要为话剧影视表演和舞台美术,以及若干零散插入普通班的编导专业,办班层次从两到三年的大专到四年本科不等,基本满足西藏对话剧影视艺术人才的队伍需求。63年来,共向西藏地区输送民族专业艺术骨干240余名,极大地充实了西藏地区话剧影视艺术人才队伍,为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三)影响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为西藏培养艺术人才的社会效益逐渐凸显,所带来的影响力巨大。通过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一方面极大地充实了西藏地区戏剧影视艺术人才队伍,为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作为育人主体,上戏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收获了无数奖项和肯定,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这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恩赐于双方的珍贵礼物,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力举措。

  四、成效经验

  (一)成效

  1.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戏剧主力军。从1959年至今,上戏的少数民族培养工作已持续开展63年,为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十几届学生,为国家边疆民族地区艺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从上戏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艺术人才,大多活跃在戏剧影视舞台,积极投身艺术创作,参演当地重点剧目,创作小戏小品,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回报家乡人民,丰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为区域化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能量。当中一些文艺骨干的专业水平受到业界认可,收获无数奖项,如“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第一位农奴出身的电影演员大旺堆历任中国剧协常务理事、西藏分会主席,他主演的电影《农奴》等荣获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1966年毕业的丹增卓嘎主演电影《益西卓玛》获得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特别大奖;1980年毕业的洛桑群培主演电影《天浴》获得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主演电影《贡嘎日噢》获得美国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毕业的阿旺仁青、拉旺罗布主演电影《西藏的天空》获“电影华表奖”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奖和优秀新人男演员奖;2007年毕业的洛桑念扎凭电影《德吉的诉讼》获得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优秀编剧奖与德国科隆电影节中国最佳影片奖;2011年毕业的蒲巴甲主演电影《喜马拉雅王子》获得第3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2008年获得第6届摩纳哥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2013年凭借自编自导的微电影《信之旅》获得第3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新锐导演奖。

  2.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教学成果。学院为藏班学生定制适合藏族学生特点的教学剧目,从早期西藏班毕业剧目《文成公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公用厨房》演出引起轰动,到2017级西藏班毕业演出、汉藏双语演绎《哈姆雷特》引起媒体竞相报道,体现了上戏在民族戏剧影视教育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功。2017级西藏表演班毕业大戏《哈姆雷特》由中国剧协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担任导演,该剧入围第二届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并被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选定为开幕大戏,同时应邀参加乌镇艺术节、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等演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推送,向海外推荐这部剧。此外,学院还陆续推出了《格桑罗布和卓玛次仁》《骆驼祥子》《暴风雨》《吝啬鬼》《哈姆雷特(法国导演版)》《仲夏夜之梦》等带有民族元素的中外经典教学剧目,形成了民族戏剧教学剧目库。

  3.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戏剧教育教学模式。学院在培养历届少数民族学生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些教学经验,坚持党委领导下多部门齐抓共管,每个班级安排两名辅导员,本校辅导员和民族地区委派驻校辅导员双管齐下,全面关心学生;针对招生和就业,采取委托培养、单列计划、定向就业的培养方式;针对教学剧目,把好入口关、采取多种训练方法。得益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学校教师刘婉玲获中国话剧金狮奖(2014),杨佳获上海市教学新秀奖(2014)、上海市育才奖(2021),周鸣晗获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2018);学校表演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语言技巧训练》获首批国家一流课程(2019),教材《话剧语言训练教程》入选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4),《形体技巧训练》(2017)和《表演片段教学》(2016)获市级精品课程。

  4.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涉藏工作专报》专篇刊登“上海戏剧学院积极培育西藏艺术人才”情况(2021);上海市政协“外籍人士走进政协界别委员”活动专门听取学校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培养汇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环球时报》(英文版)、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等媒体报道人才培养,少数民族班毕业演出成为话剧舞台现象。

  (二)经验

  1.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把培养西藏艺术人才作为落实中央援藏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一是从文化和教育两个方面,不断深化对培养西藏艺术人才的思想认识。历届党委深刻认识到,培养藏族话剧影视艺术工作者,既是学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承担国家文化部门关于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养的一项光荣传统,也是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具体落实教育和文化援藏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校助力西藏文化发展繁荣,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所能做出的微薄贡献。二是从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这项工作扎实落实。始终把办好西藏班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从招生、教学、师资、就业、保障、党的领导等各方面,加大资源协调力度,提供多方工作支持。历年来,校领导多次深入西藏高原一线带队招生、慰问、开展人才对接工作,通过听课、讲课、师生研讨、观看演出、共度传统节日等方式,关心和支持西藏班学习生活;此外,还出版西藏班培养的纪实书籍、发表专题文章,总结历年培养经验,确保出色完成这项功在千秋、利在长远的文化播种工程。

  2.坚持需求导向,严格选材环节,因地制宜遴选优秀西藏民族艺术人才。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从西藏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教育水平、文化风俗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需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西藏学生招生工作。一是合理规划招生频次。根据当地文化事业发展需求和艺术工作者代际传承规律,学校平均五到十余年左右开办一届西藏班。二是不断探索招生方式。学校充分立足西藏班学生实际,即语言、文化、艺术基础相对较弱,但具有善良朴实、热情大方、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不断从历次招生和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委托西藏歌舞团、西藏话剧团在当地招生,到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由西藏话剧团在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设立考点初选、再由学校指派招生专员或招生小组前往西藏复选,再到新世纪以来通过内地西藏班、民族学院预科班以及西藏本地中学等多种来源招生,努力招到符合艺术人才培养规格的优质生源。三是逐年提升生源质量。经过六十多年的时代进步,西藏班学生已逐步从最初以文盲和半文盲为主的农奴,到新时期文化程度依然较低,再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入学的清一色高中毕业生,生源素质随着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得到显著提升。

  3.尊重民族特点,精心因材施教,不断探索符合民族实际、艺术规律、时代要求的西藏艺术人才培养方法。历届西藏班的教师们从西藏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艺术人才的培养进程和规律,量身定制符合每届西藏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西藏表演班为例,一是紧盯短板扎实基础教学。针对藏族学生普通话和藏语发音不规范的普遍短板,台词教师们通过调整台词教材、转变训练重点、强化课堂和生活运用、依托汉藏族师生指导等方式,努力解决西藏学生普通话和藏语的语音语调问题,满足毕业时的双语演出要求。历任形体教师们则通过芭蕾舞、民族舞等中外舞蹈的训练,纠正形体动作,奠定表演的基本功。二是统筹兼顾拓展教学内容。历任表演教师们一方面鼓励学生以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作反映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小品片段,一方面则通过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参观访问、阅读名著、观摩名剧、参加重点剧目创排等方式,锻炼他们塑造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风格作品的艺术形象,训练合格表演艺术工作者的能力。随着表演教学的改革,新一届西藏班还引入了迈斯纳、菲茨莫里斯、格斗等国外表演方法,培养方式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三是高度重视毕业创作。历届西藏班的毕业剧目是向社会各界尤其是西藏人民汇报教学成果的重要一环,历来学校通过名剧排演、名家指导、多地巡演等方式,打造经得起历史和观众检验的精品佳作,《文成公主》《罗密欧与朱丽叶》《公用厨房》《哈姆雷特》等都在各个时期沪、京、藏等地引起强烈反响,西藏班毕业汇报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

  4.集结精锐力量,呕心沥血育人,充分发挥西藏班教师的关键性作用。历届党委都深植一个理念,即西藏班是发展民族艺术的特殊举措,必须要有一支与之重要性相匹配的强有力教师团队。一是审慎考察、精心选派教师队伍。从思想、专业、年龄、能力、经验和责任心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基本形成了由主讲教师兼班主任、表演教师兼辅导员、各科目专业教师和本民族委派教师共同组合的教师配置,班主任注重选用年富力强、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普遍选用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本民族指导教师一般由西藏话剧团委派教师带教,毕业指导则一般选用或特邀名家名师指导,如昆曲传字辈方传芸、著名朗诵艺术家王苏、著名表导演艺术家陈明正、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晰等都参与过西藏班教学。二是全心全意、点滴传授从艺之道。历任教师们充分发扬反复讲解、耐心教学、勤教勤查、细心辅导的优良教学作风,多方启发、爱护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特别是专门制定教学计划、钻研教学方法、细化讲解内容、创新讲述方式,探索了形象化、游戏法、即兴表演法等教学方式,对藏班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起到有利作用。三是深入学生、亦师亦友赢得信赖。西藏班的教师们在课堂传道授业的同时,也深入体察西藏学生在都市求学过程中的不适和困难,通过一起参加文体活动、欢度节日等方式,走进西藏班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西藏日报》曾以《呕心沥血四春秋》为题,介绍了藏族班徐企平老师的事迹,成为历届西藏班全体教师的一个缩影。

  5.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一是从政治上关心。西藏班历来受到中央、市委、区委以及学校党委的高度关切和热情支持,历史上周恩来、陈毅、习仲勋、李先念、万里、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以及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沈雁冰等文化届统战届领导同志先后在京观看西藏班演出,接见西藏班师生。上海市委有关领导,市民委等有关同志,也通过观看演出、接见和慰问师生等方式关心西藏班,给予历届西藏班政治上的关心和思想上的鼓舞。二是从专业上浸润。学校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开设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政课程,一方面把具有民族特点的历史文化、可歌可泣的革命文化和成就斐然的先进文化等融入专业教学之中,通过创排相关题材剧目等方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三是从成长上助力。西藏班屡次获得过部级、市级和校级先进集体,西藏班学生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数十名西藏班学生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的荣誉和嘉奖赋予他们进一步建设新西藏的信心与责任。

  五、下一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的考虑

  (一)深化产教融合,共建民族话剧舞台

  上戏表演专业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单位开展共同培育、作品转化、实习实践、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有效合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凝聚学校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力量,共同开展民族戏剧行业研究与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聚集学校优质资源,为少数民族话剧舞台培育人才、开拓创新、提供新机遇,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壮大。2021年8月3日,上海戏剧学院同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在拉萨签署了中长期战略合作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协议。这是上海戏剧学院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及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对口援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将极大地促进高等院校与民族地区、内地专家学者与西藏文化艺术界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持续文化帮扶,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除表演、舞美专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外,学校将积极开展其他地区其他专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作。2019年至2021年,播音与主持专业招收内蒙古委培生和预科班,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招收全日制本科新疆协作计划生,持续文化帮扶,积极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三)拓宽帮扶范围,辐射红色革命老区

  在对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积极探索尝试拓宽帮扶范围,辐射红色革命老区,发挥上戏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为红色革命老区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助力当地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上戏服务国家红色文化的能级和水平,共同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近年来,上戏先后深入到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河南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帮扶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扶持创排体现当地新时代新风貌的舞台剧,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文化帮扶,助力当地红色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