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北大学:三全驱动,五链融合,“富硒茶”从秦巴腹地走向世界

2022-11-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从一次学生与老师关于返乡创业的思想碰撞,到一座崭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土色土香的安康茶叶,到深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睐的富硒速溶茶产品;从深藏闺中的陕南富硒资源,到启动富硒产业大工业化开发利用……在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岳田利教授团队的“伴侣式”帮扶下,通过联合开展富硒速溶茶产学研一体化示范项目(以下简称“示范项目”),陕西省安康市圣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泰科技”)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特的创业征程和科技加持、创新发展、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用7年时间成长为年产值近8000万元的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位列安康市第一位的出口创汇型企业和陕西省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集茶叶标准化生产、初加工、精加工、国际化营销全链条、全流程、三产融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富硒食品大产业链链主企业,规模化拉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民营经济运行先进单位。

  一、基本概况

  经过多年研究,岳田利教授领衔的西北大学健康食品个性制造与食品安全控制团队,先后在富硒绿茶粉、富硒红茶粉、富硒黑茶粉及纳米硒茶多酚、茶硒蛋白、茶硒多糖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我校积极筹划、主动对接,推动专利技术成果在安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转化,2016年科技孵化了陕西安康圣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启动资金由圣泰科技自有资金、省市各级项目扶持资金、西北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共同资助,岳田利教授团队为示范项目提供产品研发、设备研制、标准制定、专利转让、成果转化、试验检测、咨询建议等科技服务。示范项目由茶叶种植试验示范区、茶叶初加工示范基地、茶叶精深加工园区三部分组成。其中,茶叶种植试验示范区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占地2000余亩;茶叶初加工示范基地紧邻茶叶种植试验示范区,占地8亩;茶叶精深加工园区位于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产业园,建筑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拥有年产500吨速溶茶粉、茶多酚精加工生产线以及出口原料茶生产线各1条。

  2019年,孵化企业获批富硒茶加工产品出口资质,产品出口中东及东南亚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1年底,孵化企业总产值达1.32亿元,净利润收入达1570余万元,创造税收840余万元,累计出口创汇1360余万美元。三年以来,本项目建成茶叶基地4000余亩,新修入园公路32公里,帮扶周边2万余亩茶园实现平均增收600元/亩以上,带动周边3000余人次季节性务工,直接或间接帮扶周边农户和贫困户1360户,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扶贫效果显著。

  二、帮扶进展

  按照“精准帮扶,供需匹配”的工作理念,我校坚持以“全要素供给、全链条帮扶、全过程支撑”驱动产业发展,通过“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五链融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扶贫倍增效应。在“三全驱动,五链融合”帮扶体系之下,项目持续向好发展。

  (一)和衷谋划“金点子”,落笔富硒速溶茶新产业

  2014年,圣泰科技总经理宋兵辞去伊利集团副总职务返乡创业,决心发展家乡产业回报乡亲父老,并与其老师岳田利教授就项目投资进行了深入交流。岳田利教授基于安康地理标志——富硒茶,设计出富硒速溶茶产业项目。

  项目立足于安康富硒茶特色产业基础,通过攻关茶粉制备、茶粉风味保持、有机态硒分离等三大技术,解决安康富硒茶利用率低、附加值低、产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打造种植、生产、研发、营销全链条、全流程体系,开发安康富硒速溶茶系列产品,抢占全球市场。

  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2016年4月,圣泰科技注册成立,示范项目正式上马。该项目得到了安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认可和重视,安康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开发区2015年将企业纳入创新企业重点孵化项目,予以大力支持,提供高新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和配套支持。

  (二)科技赋能“新引擎”,绘就试产成功新蓝图

  2016年,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西北大学结对帮扶安康市汉滨区、平利县,作为科技帮扶行动的重要举措,西北大学联合安康圣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康市科技局、平利县农业农村局构建富硒速溶茶一体化示范基地。岳田利教授团队9名骨干成员驻厂指导,围绕产品研发、设备研制、标准制定、专利转让、成果转化、试验检测等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数据、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撑。为了设计建设高水平大规模现代化的富硒速溶茶及功能产品制造标准化生产线,研究团队集智攻关关键生产技术,完成富硒速溶茶粉制备、茶粉增香、高纯度茶多酚分离纯化等技术攻关,申请专利12项,其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免费授权使用专利3项;专家团队根据安康茶产业现状,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推敲技术方案,不断优化工艺设计,最终定制研发了以速溶茶产品为主的一系列茶产品,包括速溶茶粉(红茶粉、绿茶粉、黑茶粉、茯茶粉)、富硒茶多酚、绿茶(炒青、烘青)和红茶。

  2018年12月,通过三年紧张筹备,圣泰科技富硒速溶茶生产线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一次试产便取得了成功。

  (三)外贸拓宽“朋友圈”,渲染国际市场新图景

  源于不同的饮茶习惯,速溶茶产品在海外有巨大需求,岳田利教授团队研制开发的速溶茶粉、茶多酚、绿茶(炒青、烘青)和红茶等成为企业拳头产品,经由“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东、东南亚,深受海外客户青睐。安康富硒茶也从以往“瓶瓶”“罐罐”“包包”销售包装形式变为茶粉“集装箱”转运、销售地包装的工业化营销模式。

  孵化企业2019年开始接受海外订单,2020年出口额达到7900余万元,一跃成为陕西省出口创汇型企业第一名,2022年获批陕西省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四)协力画好“同心圆”,勾勒三产融合新业态

  近年来,为保障安全、可持续、高标准的原料供应,孵化企业主动优化布局,以土地流转方式在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建设2000余亩的标准化示范性茶园和茶叶初加工基地,向产业源头延伸,积极联结茶农,通过制定茶叶收购标准、实施订单收购等措施,形成初加工、精深加工两大加工链条,带动周边2万余贫困群众从事茶叶原料种植。企业还与平利县等地农业部门签订采购合同,年均采购制茶粉茶叶原料200余吨,有效促进了当地茶叶标准化种植产业发展。

  在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同时,西北大学与孵化企业推广复制项目模式,做大做强陕南富硒产业。一方面,在汉中市联合当地企业通过代加工方式,输出技术、工艺、标准,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攻关高纯度茶多酚技术,研发茶多酚系列产品,进军大健康、功能性食品领域。

  三、成效经验

  经过多年深度帮扶、全面合作,安康富硒速溶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实现了“扶贫社会效益、产业发展效益、环境保护效益”三效齐增的帮扶效果。

  (一)企业“金招牌”擦得更亮,富硒速溶茶从秦巴腹地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在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学校深度帮扶下,孵化企业先后被认定为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安康市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安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康市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安康市富硒食品大产业链链主企业。以速溶茶粉、茶多酚、绿茶和红茶为代表的产品出口欧洲、中东、东南亚10余个国家,累计出口原料茶427.67吨,累计出口创汇1367.53万美元,预计2023年实现出口超过500万美元。

  (二)扶贫“助推器”转得更稳,帮扶新模式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智增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建设思路,帮扶项目以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新场街村、兴隆寨村、两河口村、称沟村四大板块为重点规划建设茶园基地。重点提升改造80年代老劣茶园,发挥生态品质优势和规模优势,辅助以山地精品茶园和直播茶园建设为补充。按照连片开发、分步推进的原则,建成茶叶基地4000余亩,新修入园公路32公里,拉动当地采茶务工、物流运输、周边产业持续繁荣,帮扶周边2万余亩茶园实现平均增收600元/亩以上,带动周边3000余人次季节性务工,直接或间接帮扶周边农户和贫困户1360户,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产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生态“保护圈”画得更大,环保再助力从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南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之一,生态环境保护更为重要。富硒速溶茶产业本身是绿色产业、循环产业,不仅对环境污染小,茶叶种植也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通过对茶原料进行深加工,本项目综合构建了秦巴山区富硒茶资源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利用新模式,初步建成了茶资源综合加工循环加工的全产业链,能够有效提升茶资源利用率,减少茶资源浪费和农业废弃物污染,具有显著环境保护效益。

  四、推广价值

  结合高校专业优势,立足地区资源禀赋,紧扣产业帮扶主题,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本项目在帮扶理念、帮扶举措、帮扶体系方面日渐成熟,“精度准、韧性强、质效好”的项目特点突出,极具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帮扶理念先进精度高。本项目立足高校、企业、地方三方主体,遵循扶贫开发基本规律,统筹整合各方资源投入,充分发挥三方主体各自独特优势,既干好“份内事”,也干好“擅长的事”。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设计方面的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遵循市场调节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把“属于企业的还给企业”,不干预企业发展;发挥地方政府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持引导作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同时,在帮扶过程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持续做好精准帮扶,不断提升供需匹配度。

  (二)技术支撑,产业带动,帮扶举措扎实韧性强。产业扶贫在当前扶贫帮扶过程中屡见不鲜,扶贫产业多以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其扶贫效应多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实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化,但总体效果不佳,且产业存活率低。本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的优势,以技术为核心、以产业为载体带动当地脱贫增收致富,注重培养以技术为支撑的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相较于其他产业扶贫,本项目具备两个优势,一是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支撑,市场抗险能力强,转型升级基础好,企业存活率高;二是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岗位和就业收入增加效应明显。

  (三)三全驱动,五链融合,帮扶体系完善质效好。经过七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对富硒速溶茶产业帮扶思路和帮扶举措不断成熟完善,已初步形成“三全驱动,五链融合”的帮扶体系。三全驱动,即通过“全要素供给、全链条帮扶、全过程支撑 ”驱动企业发展,按照“应帮尽帮、能帮尽帮”原则,充分发挥高校主体作用和特色优势,全力推动企业发展;五链融合,即“以需要为专业,赋能人才链;以创新为动能,建构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创造价值链;以科技为支撑,拓展技术链;以发展为目标,完善创新链”,统筹各类资源,推动“五链融合”,实现深度耦合、相互嵌套的扶贫倍增效应。本项目发展模式成熟,理论支撑扎实,帮扶效果显著,因而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首先,未来发展过程中,本项目将坚持把学校的社会责任摆在第一位、把推动乡村振兴摆在第一位、把自主创新摆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其次,坚持走精细化、深加工、绿色型发展之路,深入挖掘产品潜力,丰富现有产品体系,推动茶原料的深加工、精加工,综合构建富硒茶资源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利用新模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再次,积极拓展和占领国内市场,当前,本项目产品已经销至全球各个地区,但在国内市场份额并不高,因此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和深耕国内市场,让富硒速溶茶“飞入寻常百姓家”。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