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华南理工大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介绍

——献真心、融真情、出真招,“五位一体”教育帮扶见真效

2016-10-13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收藏

  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自2013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同时选派干部到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下称孟连县)挂职,并于2015年开始选派干部到云县挂任村第一书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了改变云南省云县和孟连县教育事业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帮助两县脱贫致富、发展腾飞,华南理工大学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工作思路,以人为本,发挥优势,不断创新思路,积极开辟途径,逐步构建本科、专科、中专、中小学、成人继续教育等五位一体的教育帮扶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云县和孟连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理位置偏,均属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其中云县共有幼儿园19所,小学199所,初级中学16 所,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孟连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超过6年。

  为提高两县文化教育水平,根据教育部扶贫工作指导思想和校地对口帮扶战略框架协议,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战略合作,以整合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整体能力素质等为抓手,通过设立生源基地、打造培训大平台、大力开展援助援建等措施,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帮扶,构建多层次的教育帮扶体系,努力为两县培养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主要做法

  (一)充分挖掘广东省教育资源,广泛设立生源基地,增加当地学子就学就业机会

  为帮助当地贫困学生升学,学校在两县大力宣传和推动“国家指令性少数民族预科班”“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国家专项计划”“面对农村学生的高校专项计划(筑梦计划)”,并逐步增加在当地的招生指标。2015年,积极帮助当地职业高中等学校广开就业门路,与广州市大型企业牵线搭桥,定向培养。自2016年起,华南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投入30万元,在两县分别设立助学基金,对当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帮扶,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此外,鉴于当地职业教育基础非常落后、薄弱的实情,学校还充分利用广东省其他教育资源对两县进行精准帮扶,组织和发动学校的独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部分广东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在两县加大招生宣传,给予学费、教材费、住宿费、奖助学金等多方面的优惠,并优先推荐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以通过教育和就业来解决云县学子的家庭脱贫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经学校连线搭桥并实现成功帮扶合作的学校团队近10个。

  (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全方位培训体系,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素质能力

  充分发挥校内人才优势,开设“华园云州大讲坛”等面对面培训,将学校的专家教授“请进来”,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面授培训,提升全县领导干部的行政管理能力、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2013年来,共到当地组织专门举办讲座10余场,派出包括何镜堂院士、陈春花教授等在内的知名专家10余人,共计千余人参加培训。其中,“华园云州大讲坛”广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扶贫的品牌项目。2014年底,工商管理学院EMBA开设移动课堂送教到云县,为云县32家企业的管理人员授课,带来全新企业管理运作发展理念。2015年以来,每年还组织研究生到云县和孟连县企业和政府部门,参加对口社会实践和调研,为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难题。

  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爱心支教活动。每年组织暑期“三下乡”云南支教服务队志愿者,以及发动香港科技大学大学生志愿者等,到云县民族中学、云县一中、孟连县民族中学等学校支教。同时,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美丽中国乡村行” “同一苍穹下“等项目,组织人员到两县开展爱心支教。2013年以来,对口参与支教研究生和大学生达1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华南理工大学2014届生物技术专业优秀毕业生毛文媛(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成绩优异,能力突出)选择到云县一中就业、任教,为当地教育事业提供直接的人才支持,受到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请进来”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当地中小学教师、党政干部、企业骨干等“走出去”,到学校参加集中学习培训,参观知名企业等。来校集中开展的培训多由校内有丰富培训工作经验的学院承担,对每期培训班,培训单位都会针对不同专题和主题,精心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和参观考察,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效果突出,受到了学员的普遍欢迎。2013年以来,分别以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互联网+农业”电商电子技能培训等为主题,开展“走出去”专题培训7期,受训人数200余人。集中培训覆盖面广,学员颇为受益,目前已实现云县科级及以上党政干部、孟连县中小幼正副校长、教师骨干全覆盖。

  (三)广泛争取各方资源,积极开展援助援建,切实改善山区边远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

  一方面,积极发动校内资源,开展爱心捐赠等活动,向两县捐赠图书、文具等物资,资助当地中小学生。其中,2013年,为云县中小学和乡镇社区捐赠价值100万元的图书;2014年,发动“华工真情 迎冬送暖”——援助滇西物品捐赠活动,全校师生价值约45万元的书籍、衣物和文具等,用于帮助两县贫寒学子提高学习和生活水平,以顺利完成学业;2015年,为支持中小学电脑课室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分别资助30万元和20万元,为云县一中和孟连县民族中学建设计算机房。2013年以来,共捐赠图书、文具、计算机设备、英语教学设备、衣物等,总价值近600万元;援建图书室2个、计算机室2个,建设了网络教育平台1个。

  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宣传动员,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广东成功企业家援建云县边远小学的基础设施,援助山区特困家庭及贫困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2013年以来, 共组织援建爱心图书室3个、爱心澡堂2家、贫困村留守儿童之家2个,对特困、残疾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5名(每人资助2400元/年)。

  (四)创新教育帮扶模式,搭建远程教育平台,促进资源有效应用

  为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接受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学校把在两县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学校支持当地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搭建干部教育培训新平台,拓展干部培训渠道。一是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立“华园云州在线讲坛”系统,并免费向包括云县在内的整个临沧地区开放华工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该系统吸纳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法学、会计学、金融学、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物流工程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等13个专业395科次的学习资源,授权用户登录就可观看自己所选课程的视频和其他材料。此举得到了中共临沧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并准备在全市推广。

  二是依托云县教师进修学校,设立教师进修学校网络教育学习中心,主要招生对象为当地的公务员、乡镇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专毕业生以及社会青年,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同时,考虑到云县地区经济落后、教育发展落后以及少数民族较多等实际,学校在学费、免试免考、学历学分互认等方面给予多项优惠政策,以期为云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多做贡献。

  这些举措旨在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的远程教学资源优势,建立云县乃至整个临沧地区党政干部自主选学培训基地,通过开展对滇西党政领导干部、基层村(社区)干部和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帮助其转变观念,助其思想脱贫,使贫困地区群众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三年多来不懈的努力和实践,华南理工大学教育帮扶逐渐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教育帮扶体系和网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被帮扶县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孟连县为例,2015年以来本科升学率逐年攀升,干部和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得到较大转变,当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桥梁得以搭建,群众就学就业门路更加广阔。

  ——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切实改善。近年来,地方政府虽然着力加大对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在边境贫困地区,政府财政资金严重短缺,难以实现更加全面覆盖。如,滇西山区小学通常地处高海拔、高寒地区,在校学生来自各个自然村,且多数是家庭存在特殊困难、生活条件艰苦的留守儿童,卫生条件极差,大多学生几个月甚至一年难得洗一次澡。通过“爱心浴室”公益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云县山区400多名村小学生最实际的洗澡问题,切切实实地改善了山区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该项目使社会各界人士更加关注贫困地区的儿童的生存问题,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地区转移,切实抚慰山区儿童的幼小心灵,帮助山区儿童坚定走出困境的决心和信心。

  ——干部教师等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通过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有效提高政府干部和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增强其执政本领和教学水平,为我国云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同时,地方政府借助校地合作契机,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当地政府干部和教师队伍发展的转型升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同时,开通网络在线讲坛,面向当地干部群众免费开放优质的网络课件资源,使得当地广大干部群众足不出户便可免费享用华南理工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受任何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上互联网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实用技术等各门类、各学科知识,不但覆盖面大,也大大降低了高校和地方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成本。

  ——群众就学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利用华南理工大学及其他学校团队支持,开展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协作,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就学和就业,帮助当地学子脱贫解困,在有效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落后、就业环境单一等问题上,为当地学子打开了新的就学及就业门路。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问题得到改善。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山区农村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寄宿条件,建立和完善对寄宿学习的留守儿童的管理机制。“留守儿童之家”公益项目的实施,为当地3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业余参与集体活动的场所,搭建了一个与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远程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改善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

  ——教育帮扶的长远效应及社会效应已经显现。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多的爱心人士及企业来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关注民生问题,大力实施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爱心圆梦大学”捐赠助学行动和针对特困、残疾儿童的“一对一”帮扶计划,不但解决了他们学习、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更为他们送去了温暖,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希望,有利于他们树立长大以后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志向。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弘扬了“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捐资助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四、经验与体会

  1.形成协同攻坚机制,实现校地有效联动是教育扶贫项目成功实施的保证。学校党委杜小明书记、刘琪瑾副书记、彭说龙副校长曾先后带队深入当地贫困山区和中小学校,开展实地考察调研,研究帮扶思路和规划。学校党委组织部负责日常扶贫工作的筹划和落实,大力推进校地沟通联络、推进深化合作和扶贫任务落实。校内其他各单位积极响应,大力支持。在校内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校领导抓落实,组织部门牵头、其他单位积极配合、协同攻坚的工作机制,并与当地政府等实现有效联动,这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领导保证。

  2. 有效结合自身优势,紧扣需求精准选项是教育扶贫项目实施成功的前提。精准选择当地实际需求和自身各方面优势契合度较高的项目,是我校开展扶贫工作的一贯思路和方向。例如,广东华文航空艺术职业学院教育帮扶项目选择了航空服务和形象设计两个热门专业,并在协议中明确了学杂费减免及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内容,这对贫困地区的生源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这是促成该项目落地并取得成功的前提。

  3.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集聚扶贫开发合力是教育扶贫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首个扶贫日之际就强调,扶贫攻坚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因此,除了利用大学校内及自身现有资源开展帮扶工作以外,还要加大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充分发动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参与进来,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教育扶贫的氛围。在推进华南理工大学“五位一体”教育帮扶项目时,学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广泛争取和引进社会资源,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广东成功企业家对云县边远小学、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进行援建或援助。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统一思想,深入认识,构建校地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准发力,未来工作中,要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统筹社会资源,凝心聚力,推进教育扶贫项目顺利实施。

  2.谋划项目,筹措经费,坚持立足需求,主动作为的服务机制。紧紧抓住精准扶贫的契机,统筹考虑云县和孟连县产业技术需求、资源禀赋、市场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强调查研究,抓准结合点,围绕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着力谋划一些对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能力突出的扶贫项目,筹措资金,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