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创建援疆育人“首师大模式” 用心用情培养新疆少数民族教师

2018-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京疆学院成立于2012年5月8日,旨在独立承担“新疆自治区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培养计划”,探索援疆育人长效机制。作为全国第一批承担该项援疆任务的高校之一,我校积极探索创新内地高校培训新疆少数民族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于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由京疆学院承担培养新疆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全科医生及广播文化专业人才共826人,占北京市总任务的55%以上。

  自2015年9月至今,京疆学院又承担了教育部第三期国家支持新疆汉语教师培训项目的“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任务。3年来共培养来自全疆各地州的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共计301人。

  在历时6年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中,为落实好对口支援培训工作,学校终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创新内地高校为新疆培养高水平少数民族教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创建“京疆学院”探索实践援疆育人的长效机制,逐渐摸索出一套“用心用情为新疆培养高质量专业化教师”的新模式。为新疆地区培养高水平少数民族教师超过1100人,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认可与评价。2014年9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内地院校都应像首师大一样用心用情培养新疆学生,进而增进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对我校所进行的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培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京疆学院的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了内地高校少数民族教师培养的典范,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相关工作会议作经验汇报,得到了广泛认可。

  一、指导思想:用心用情、首善标准、因材施教

  (一)用心用情:高度重视,真情投入

  用心用情做好少数民族教师培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用心,要用爱心、真心、细心;其次是用情,要讲民族情、亲情、友情。从学校各级领导到授课教师、班主任、服务人员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地为新疆学员提供悉心温暖的关心和爱护。设身处地的从少数民族的情感出发,从边疆教师的艰苦出发,从新疆最贫困地区的诉求出发,投入最饱满的热情,处处为学员着想,切实做好各项教学与服务工作。

  (二)首善标准:实现最好最优,发挥表率作用

  首善标准是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开展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意在实现最好最优,发挥表率作用。我校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以最高的政治责任感、最深厚的民族感情、最强的组织阵容、最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最优秀的师资配备、最有力的经费保障,来参与并完成这项工作,在全国所有援疆省市当中充分发挥了北京的表率和引领作用。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质量的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群体与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由于新疆学员普遍存在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年龄较大、教学技能欠缺等各种现实问题。鉴于此,学校多次深入新疆开展调研,了解学员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我校制订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模块化方式设置课程。任课教师也相应地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和学员们的高度认可。

  二、长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的“首师大模式”

  (一)建章立制:设立京疆学院,探索制度创新

  新疆少数民族教师赴内地高校进行集中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绝大多数国内院校在培训新疆学员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都是组建“新疆班”,挂靠在学校某个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我校从一开始就重视以创新培训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努力提升新疆学员的培养质量和水平。2012年5月,我校成立了京疆学院。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第一个以培养新疆少数民族教师为目标而成立独立建制的学院。

  京疆学院的创建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一是有利于统筹协调,整合全校以及校外优质教育资源,以便更好地完成新疆学员的培养任务;二是有利于深化内涵、针对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有利于加强管理,搭建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更加系统的教育援疆长效机制。

  (二)协同创新:京疆同心携手,校内外资源整合

  我校坚持贯彻协同创新的理念,找准项目定位,破除机制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为新疆少数民族学员提供最高品质的教育。具体而言,协同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现京疆同心携手,深入领会政策,精准定位新疆一线学校对于优质教师的需求。一方面,我校积极与教育部民族教育司、新疆大学生培养办公室等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学校多位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赴新疆与当地教委对接,与学员单位领导、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搭建联动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第二,我校还重视构建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汇聚京津冀地区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首先,我校京疆学院对校内相关院系资源进行联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遴选优秀教师上岗。其次,我校初步建立起了与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协作开展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培养的工作机制。再者,我校聘请了民族政策专家、校外知名学者来校开设数十场京疆学院人文素质论坛。最后,京疆学院还与北京市海淀区、丰台区、房山区,以及河北省秦皇岛市的4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合作,为新疆学员提供教见习、实习机会。

  (三)互助成长:“1+1”互助,实现学生融合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培训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促进民族交流,增强民族友情。我校积极探索培养模式改革,启动了“1+1互助成长”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少数民族学员对汉族学生、班级对班级、党支部对党支部,一对一地结成互助成长对子。近几年以来,我校共有17个院系的33个研究生党支部、600余名研究生参与该项工作,累计组织汉语会话、学科交流等活动200余次,组建6个学生社团,开设13门课程,参与学生人数达1500余人次。

  同时,“1+1互助成长”模式对于促进我校学生民族感情,发展学生民族友谊具有积极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我校学生有机会更加真实地了解维族同胞的民族习惯和文化,了解新疆的新面貌、新发展和新需求。同时,汉族学生也让维族学员更真切地感受到汉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关爱和友情。

  (四)终身发展:跟踪反馈,长期支持永远在线

  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大多数学员在汉语、计算机、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语言与业务的整体提升,具有很大的难度。鉴于此,我校从项目伊始就着力探索建立新疆学员的终身发展机制,通过密切的追踪帮扶,利用多种途径实现长期支持,帮助学员实现终身发展。

  具体来说,我校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在学员返回工作岗位之后,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途径,继续对学员开放我校的在线教育教学资源。第二,支持我校参与培训工作的教师、实习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教师,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继续开展业务帮扶。第三,每年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奔赴新疆,深入学员工作学校,通过听评课、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学员提供专业指导。第四,依托京疆学院校友会,长期关注并帮扶一批优秀学员,邀请他们经常返回首师大参加教学研讨等活动。

  三、全面提升:构建“五位一体”的新疆教师培养体系

  (一)汉语言能力培养

  新疆少数民族学员在汉语交流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困难。为破解难题,京疆学院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分层次、模块化、熏陶式的汉语言教学模式。一是根据“听说读写”进行分班教学,同时针对口语、写作实行分层小班授课,做到了个性化教学。二是运用分层和分科教学相结合的“双分”模式,使汉语和专业课教学相辅相成。三是加强汉语会话能力培养,为每一位新疆学员结对汉族学生,通过唱歌比赛、背诵比赛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展口语训练,实际效果十分明显。

  (二)学科专业知识培养

  近几年来,我校充分发挥师范大学在学科教学与研究方面的优势,从我校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文学院等学院组织专家,为新疆学员学科知识的强化制定专门方案,设计针对性强的课程,并安排优秀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此外,京疆学院还邀请了北京市学科教研员、中小学和幼儿园名校长名园长、特级教师等来校对新疆学员进行有关课程改革理念、课程内容解析、有效教学技巧等方面的专项指导。

  (三)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学院积极开展模拟课堂和见习实习活动,多维度发展新疆学员的教学实操技能。一方面,与北京市海淀区、丰台区和房山区近40所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实习基地,有序组织教学实习和实践,让新疆学员站上首师大附中、海淀区实验小学等北京学校的讲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模拟课堂教学活动,邀请校内外10余名资深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等担任评委,以集中展示、专家点评的方式,让参赛的新疆学员了解并改进自身的不足。

  (四)爱国主义情怀培养

  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学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学院注重避免空洞说教,尽可能地通过实践体验和情景熏陶的方式,激发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文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系列考察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组织学员赴天安门、长城、北戴河等国家历史名胜,以及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进行参观考察等活动。此外,学校党委还专门成立了京疆学院党总支,开展新疆学员入党教育,80余名学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发展学员党员40名,辅导员党员1名。

  (五)民族团结信念培养

  新疆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具有“种子效应”的工作,需要我们从民族团结的高度出发,真正做到培养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每个学期,相关校领导都会全部到火车站接送学员,帮助学员搬运行李。每逢有学员生病,校领导都到医院看望学员。每逢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重要少数民族节日以及元旦、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领导都要看望慰问学员,与学员共同欢度佳节。正是坚持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着手,我校师生用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新疆学员交心,实现了一点一滴增进学员的民族团结信念的作用。

  四、效果与影响

  (一)学员汉语言水平大幅提升

  由于采取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历年来经由我校培训的新疆学员在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考试中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例如,从2011年至2014年期间,通过我校培训的746名新疆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提高幅度明显,由最初逾60%不能熟练掌握汉语,到结业时几乎全部取得上岗汉语要求证书,MHK合格率达到97%。

  (二)为新疆教育事业培养大量优质教师

  经过六年的工作,京疆学院已经累计培养了超过1100名新疆少数民族教师人才,为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近几年实地调研发现,京疆学院培养的新疆学员上岗率达到100%,用人单位满意率为100%。根据和田墨玉县教育局反馈,在2013年和2014年,我校培养的学员占该县当年新增教师比例约为50%,极大地缓解了当地师资匮乏的困难局面。

  根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一批优秀学员逐渐成为了新疆基层的教育骨干、名师,有的走上了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等领导岗位。其中,和田学员牙生江扎根和田贫困乡村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事迹于今年5月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和央视新闻三十分等栏目以“新时代 新青年”为主题进行深入报道,新疆共青团等公众号相继开展宣传。

  对于我校培养的少数民族教师,新疆有关部门领导评价说:“这些学员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说明培养学校在他们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新疆人民感谢他们。”和田当地的学校领导也表示,首师大培养的教师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都很好,做事认真,不怕累,很多教师都承担每周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学校同事评价说,首师大培养的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用心用情地关爱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媒体应用非常熟练,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自2012年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新疆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新疆日报等多家媒体,都重点报道过京疆学院开展的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培养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16年4月24至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以“走基层:一个特殊的援疆任务”为题,连续5天共5个专题,播出我校开展援疆育人工作的过程与成绩。该片获得了原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表扬。他在批示中肯定了“首师大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付出的辛勤劳动,以及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他说看过纪录片后,“感到震撼、受到教育”。社会各界也纷纷致电致信央视,表达高度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

  (四)获得党中央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我校开展的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培养工作多次得到党中央和各级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我校援疆育人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号召内地院校向首师大学习。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多次批示,要求在民族工作会上宣传推广首师大经验。刘延东副总理也专门对教育部做出指示,要求在全国宣传和学习首师大的民族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