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展现农大的担当和作为

2018-10-16 来源:规划司收藏

  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为民解困、帮民除忧、助民脱贫。近些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号召,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充分发挥学校特色,集中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协同联动,积极投入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指示,学校积极行动,多点出击、精准发力,积极与吕梁市开展战略合作,同6个国定贫困县进行对接帮扶,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

  一、学校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情况

  (一) 扶贫历史传承悠久

  山西农业大学110年的办学史,既是一部弦歌不辍、桃李芬芳的育人史,也是一部科教兴农、助农脱贫的服务史。建校初,学校就提出“学以事人”的办学宗旨,鼓励青年学生投身广阔农村。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铭贤学校时期,成立了乡村服务部,以“开门与乡村结合办学,为乡村服务”为指导思想,开展农村概况调查,服务农村发展。八九十年代,学校以“科教兴农”为己任,实施“攻两山、占平川”战略,上万师生奋战在三晋大地扶贫一线,涌现出解思敏、李连昌等一大批科技服务先进典型。特别是园艺学院的解思敏教授,在苹果产业方面,坚持十多年帮助平定县理家庄村村民育苗、栽植、剪枝、防虫、管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996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理家庄时,充分肯定了该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经验,理家庄人们把解思敏教授称为“科技神人”,并立碑铭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对扶贫事业常抓不懈,坚持28年,选派29批扶贫队、144名干部教师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取得突出成绩。2015年开始,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学校又先后向5个贫困县和6个贫困村分别选派了5名挂职副县长和6名第一书记,积极推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回顾110年劳苦不计、守望承续的扶贫历程,一批批专家教授、一代代教师学生,薪火相继,久久为功,坚持把科研课题做在田野、把科技论文写在山村,主动对接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项目合作为主要模式,以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为主要抓手,以学科、人才、技术为主要支撑,肩负起了一所地方农业院校的使命担当。

  (二)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党政领导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中央发出脱贫攻坚的号召以来,更是始终将其作为学校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作为全校干部的历史使命来担当、作为检验学校办学实力的历史机遇来把握。按照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学校第一时间把脱贫攻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的学校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定了五个方面的扶贫重点,还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农谷建设。2017年学校领导进一步推进脱贫工作,先后组织制定出台《山西农业大学“助力攻坚深度贫困吕梁行动”实施方案》《山西农业大学临县教育扶贫行动方案》、签订《临县人民政府 山西农业大学教育扶贫行动协议书》,为脱贫攻坚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保障。工作开展期间,学校领导身体力行,奔赴吕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到对口帮扶的六个贫困县区实地调研脱贫工作进展情况,安排部署工作,激励鼓舞一线的专家、老师、学生在脱贫攻坚战场主动担当、奋发有为。

  (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工作机制健全是保障脱贫攻坚顺利进行的基础,为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学校在脱贫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了联络沟通机制,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项目进展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具体措施。设立联络督促员和专家服务团队,形成市校联席会议制度、专家例会制度、联络员例会制度,研究讨论市校在“三农”工作中开展合作的有关事宜,研究、分析、落实各项合作具体事宜中存在问题,制定推进措施。二是建立了投入保障机制,灵活调整的教学科研安排,统筹协调学校教师、研究生的抽调派遣,提供了人才保障。设立专项经费,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70万元,按照《吕梁市人民政府与山西农业大学战略合作协议》,落实90万扶贫专项经费,学校配套经费37万元,用于新技术新品种购置费、差旅费、培训宣传费、用工劳务费、专家补助、课时补贴等支出,为保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三是建立了督导考核机制,出台督导考核措施,形成督导考核机制,督促脱贫一线人员主动担当、勇于担当,确保扎实有序推进扶贫工作。

  (四)育人扶贫同频共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学校就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的号召,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深入田间地头,宣讲三农政策、推广实用技术,多次受到团中央的表彰。2016年,我们主动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在山西省扶贫办的支持下,将社会实践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组织派出30支实践队,开展 “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广大青年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积极开展理论普及宣讲、科技支农帮扶、教育关爱服务等活动,助力全省脱贫攻坚。2017年4月,学校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脱贫攻坚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的重要批示精神,根据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安排部署,在临县大禹乡府底村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共相继在贫困村建立了18个实践基地,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让青年学子在扶贫一线接受国情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首批实践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扶贫教育活动,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相关事迹也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妇女报、山西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二、主要工作特点与经验成效

  (一)突出一个“本”字,使教育培训在切断贫困代际传递中主动发力

  教育培训是真扶贫的根本手段,授民以鱼,不如授民以渔。教育培训使贫困家庭切实得到了物质和技术的双重实惠,有助于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使其脱贫不返贫、脱贫能致富。为此学校积极搭建校内校外两大平台,好戏同唱,在校内主要以资助、奖励、招生贫困大学生为手段,在校外以开展地方教师和农民培训为抓手,共同推动知识技术在深度贫困地区扎牢根基、深层发力、长效发力,合力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以我们对口帮扶的临县为例:在校内,根据山西省有关政策,与临县一中签订《山西农业大学 临县一中优质生源地共建协议》,做好面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工作。2017年,与临县政府签订了《教育扶贫行动协议书》,鼓励和引导临县籍考生报考农业院校,对考入我校的临县籍的贫困学生实行资助全覆盖,目前已经完成临县籍41名贫困学生的认定、建档工作,在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研究生“三助一辅”津贴等方面累计资助金额共计12.89万元。完善和落实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对临县贫困家庭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实时跟踪,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和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

  在校外,针对地方教师和农民群体,我们重点以农民继续教育培训和校县合作教育扶贫行动为主要抓手,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近年来,在长治、晋城、晋中、临汾、运城、

  吕梁、大同等七个地级市的15个县(市)开展讲座报告,分14个专题,培训2万余人次,为贫困县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和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在临县,学校与白文职业技术中学签订《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协议》,与临县建立基础教育合作平台,借助学校教育优势,开展50名英语、美术、体育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开展150名初中、高中教师提升教育质量培训。针对年龄在55岁以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分批开展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短期培训、成人函授学历和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为合格者颁发山西农业大学或开放大学专科、本科学历证书。

  (二)突出一个“智”字,在科技帮扶中智慧发力

  学校在长期的扶贫工作和科研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经验,帮助农民生产生活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近年来,学校共派出200余名科技人员、50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到贫困县区开展技术指导,累计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93项,示范面积达12.5万亩。2017年学校与吕梁市签订校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6个学院分别与石楼、临县、中阳、兴县、岚县、方山6个国定贫困县进行对接,由6名首席专家,组建6支服务团队进驻各县,形成了“学院——市县——专家——团队”对接帮扶模式,帮助当地贫困户发展养蜂、红枣、核桃、杂粮等特色产业。

  以我们对口帮扶的临县为例:一是提供经费保障,按照“校市战略合作协议”,由吕梁市农业委员会代表吕梁市人民政府提供100万元的对口临县专项经费。二是强化队伍保障,学校组织专家服务团队,整合博士硕士等专业力量,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深度贫困乡村,开展驻点指导帮扶。三是加强技术推广,围绕临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枣树林经济发展、田间管理、红枣防裂果技术等内容,专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讲解和技术操作演示,并就做大做强临县红枣产业与学员进行专题研讨,还先后深入山西省果树所国家红枣种质资源圃、太谷县小白乡万亩红枣示范园区、红枣加工企业等地方观摩学习,推广“叶面营养防控枣裂果技术”3000余亩,裂果、病果明显降低,优质商品果增产20%以上,亩增产600元以上。推广以养殖和食用菌为主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四是打造优势品牌,大力发展红枣产业,选好试点,协助做好红枣产业链的规划和构建,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突出一个“准”字,在脱贫攻坚评估工作中精准发力

  在脱贫攻坚战场中,学校在发挥自身优势帮助解决农村问题外,还积极承担省委省政府交付的重要使命。2016年学校承担了全省脱贫成效、脱贫验收第三方评估工作,抽调近千名师生,冒着严寒,深入到全省36个国家级贫困县、22个省级贫困县和1个非贫困县的716个样本村,对15809个样本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对贫困户精准识别、脱贫户精准退出和扶贫帮扶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评估。2017年再次承担全省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工作,组织500余名师生深入全省425个村,对10546个样本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表扬。评估工作不仅让专家、师生掌握了深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所急需、所急缺的政策、技术等情况,也反逼他们查找不足,补齐短板。

  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全省扶贫工作的成绩、问题及不足,为全省及各市县年度脱贫成效考核提供了依据,为省委、省政府制定扶贫攻坚政策提供了参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攻克深度贫困县全面脱贫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学校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记使命,勇挑重任,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不断研究探索新思路、出台实施新举措,在攻克深度贫困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农大力量。

  (一)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工作,要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基本状况,把准问题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脱贫举措。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科学调查,切实摸清深度贫困县走出贫困的制约因素,把深度贫困县面临的问题,作为农大的研究课题。结合我省山地、旱地、坡耕地的种植功能农产品天然优势,在以功能农业、功能食品为主导,建设农谷科创城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在贫困地区种植功能农产品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在育种、种植、管理、收割、加工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走出一条功能农业的新途径。

  (二)立足三农,突出优势,在培育脱贫内生动力上下功夫

  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攻克深度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总结优化“学院—市县—专家—团队”对接帮扶模式,开展攻克深度贫困“农大在行动”活动,与各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继续发挥农大在科技支农、项目推广、产业扶贫等方面的优势。以教育培训为重要抓手,继续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针对临县产业进行红枣生产技术、猪养殖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马铃薯生产技术、小杂粮生产技术等培训,并把中小学教师技能提升工程引向深入,从学校抽调人员对临县薄弱课程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不断完善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内容,以传统培训为基础,探索发展面向贫困地区的远程教育,为当地农民提供远程教学,不断拓展培训教育空间。

  (三)整合资源,创建联盟,在智库支撑决策咨询上下功夫

  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需要集中火力、整合资源。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集合全校上下有关农村区域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功能农业、功能食品、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专家教授,成立攻克深度贫困问题联盟团队。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特点和产业实际,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50个产业示范基地。要选择一批投资小、收益高、适合农民推广的农业产业,示范推广20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实施省政府“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组建大学生农副产品销售创业团队,打造山西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与贫困地区产品销售对接。

  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作用,努力通过教师学生的到位,开展支教、支农,做好政策宣传,带动农村文化建设。

  (四)围绕特色,打造品牌,在产品创制研发上下功夫

  以学校为纽带,以地方为平台,以企业为支撑,推进校地企三方融合发展,不断打造区域品牌特色,加快产品提质升级,打通市场营销渠道,积极推进地方土特产快速发展。

  围绕临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枣树林经济发展、田间管理、红枣防裂果技术等方面,学校拟建设面积100亩的高标准红枣生产示范园,带动全县开展红枣的标准化生产,开展红枣防裂果技术培训1000人次。进行红枣品种改良、引种工作,开展红枣深加工技术研究,力争研发2~3个高附加值红枣深加工产品。

  学校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做出了一些贡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期望和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将会继续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大战役,把脱贫攻坚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山西经济振兴的宏伟格局中去研究,不断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展现农大的担当和作为。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