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科教协同强特色 精准扶贫出实招

——福建师范大学发挥特色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高校作为智力“孵化器”和知识“播种机”,助力脱贫攻坚责无旁贷。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深入贯彻中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相关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获得广泛好评。

  一、以“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开展教育培训。自2006年起,学校连续13年承担省教育厅名师“送培下乡”工作,组建由特级教师、省级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等组成的讲师团,赴省内23个经济欠发达县(区)开展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受农村教师认同。截至目前,学校共送培70县次,参训农村教师约15000人,在三明大田实施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改革由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学校依托省内贫困地区志愿者及大学生村官等资源,创新开展“互联网+乡村少年宫”项目,与公益组织及公益基金会合作,为省内贫困地区学生进行互联网授课,目前覆盖10所中小学,开展活动154次,服务925小时,帮扶1620人。

  二是开展对口帮扶。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组织教师教育学院、附中、附小等单位,对口帮扶贫困地区中小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地方政府、受助学校和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自2015年起,学校组织以全国优秀教师余文森教授为组长的专家团对厦门市湖里区金尚小学、翔鹭小学、康乐第二小学等8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对口帮扶。这些学校办学基础薄弱,且7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家团每学期至少到这8所学校开展指导活动2次,每次2-4天,参与专家近100人次。经过3年多的帮扶,这8所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得到群众广泛认可。康乐第二小学的“成长赏识教育”获福建省2018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有关工作要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精准帮扶宁夏师范学院加快发展。

  学校连续16年共派出131名优秀学生赴甘肃漳县、古浪开展志愿支教活动。支教团在出色完成教育本职工作基础上,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扶贫活动,资助3000多名贫困学生,组织捐款400多万元、图书20多万册、衣服3万余件、课桌椅725套;筹建活动中心3所、希望小学2所、教师培训中心1所。支教团被授予“福建省新长征突击队”“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三是开展定向培养。2015年以来,学校面向永泰、政和、周宁等23个县(区)招收贫困学生623名,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学费减免和定向资助,每人每学年资助金额不少于2500元,绝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学校将部分社会资助项目转变为考研、创新创业等发展性资助项目,仅2017年就投入100万元,面向贫困学生举办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班、综合能力素质拓展培训班,不断提升贫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学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升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保持在10%以上。学校把“三支一扶”计划作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重要载体,鼓励贫困家庭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努力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的。

  二、以“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开展成果转化。近5年,学校围绕精准扶贫立项10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厅级16项,横向委托项目84项,共计经费1689.99万元。学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转移中心,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深入到贫困山区与沿海一线,结合当地资源、区域特色,打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对接渠道,让更多实用科技嵌入“三农”各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

  二是开展技术指导。2017年,学校新增上级科技特派员27人,积极开展到户帮扶指导工作。化学与材料学院卢玉栋副教授作为特派员在永泰为农民专题培训10余场,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100多条,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其努力下,永泰县农民种植茶油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近2年新增种植茶油3万多亩,垦复扩大2万多亩,引进扩大龙眼茶、桃茶等新品种油茶园5万多亩,梧桐、同安等乡镇300多户重点种植户户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

  2017年,学校“河小禹”专项暑期实践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走进龙岩漳平,对九龙江的水样进行检测、分析,有力助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开展决策咨询。学校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相关理论研究,帮助贫困地区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转型升级。大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队曾走访宁德穆阳、赤溪、下党等地,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撰写报告等形式,积极探索“宁德模式”的精准扶贫路径。2017年,学校大量咨询报告获政府部门采纳,《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关于深化我省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大学生自主创业场地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等近20篇咨询报告获国家或省领导批示。

  三、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一是开展产业培育。近年来,学校共派出3批驻村第一党支部书记7人,2批驻村蹲点干部8人,分别到莆田仙游、南平浦城、三明大田等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驻村干部根据所在乡村的独特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培育富民主导产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2014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福州罗源中房村成立首个农民合作社,种植香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村集体茶园,获批为“省老区办2016年科技示范茶园”项目。

  二是开展文明创建。驻村干部在帮助贫困地区物质脱贫的同时,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针对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差的情况,积极引资金、跑项目,做好村道水泥硬化、村部及老人活动中心建设改造等,推进路通、水通、网通,逐步改善乡村环境,筑牢脱贫致富的基础保障。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着力整治农村常见的柴草乱放、垃圾乱堆、粪便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养等现象,推动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三是开展文艺帮扶。学校成立“先锋”艺术团,深入乡村进行文艺演出,为留守儿童开展艺术讲堂等活动,探索出一条文艺精准扶贫的新路径。驻村干部为莆田仙游新窑村民族小学募集到150套课桌椅、30套电脑、1套校园广播音响系统、2台打印机传真机等物资设备,组织学生免费为新窑村和前连村手绘文化墙。相关扶贫工作得到《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