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中国农业大学脱贫攻坚宣传素材

以基层党建为抓手,聚合力促脱贫攻坚

2018-10-17 来源:规划司收藏

  2013年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的整体安排,中国农业大学定点帮扶镇康县。镇康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4乡3镇7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8.4万人;2013年前,贫困发生率为24.17%,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紧密围绕“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总体思路,把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动员学校特色农业学科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的同时,高校党建带动乡村基层党建,将高校科技推广与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机融合,设立党建扶贫专项,统筹实施党组织阵地建设、先锋示范推广和党建扶贫项目建设,打造“高校党建+农村基层党建”合力助推脱贫攻坚的综合示范区,创新扶贫模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一、加强保障,精选挂职干部。

  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亲自担任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常务副书记张东军担任副组长,为定点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党委严格选拔挂职干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挂职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党建带动定点扶贫项目的推进工作。学校每年落实定点扶贫专项工作经费100万元,专门用于针对镇康县的扶贫工作。并结合镇康产业扶贫项目情况,追加专门的项目经费,支持镇康县产业扶贫。

  二、以农村基层党支部为依托,一对一开展科技和产业扶贫。

  在学校党委的号召下,学校各院系以党支部为单位,针对镇康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各个学科的科研力量,深入镇康县农业生产一线,以农村基层党支部为依托,采取一对一模式,组织开展科技培训,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也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10几个学科的党支部在镇康县开展了科技扶贫,分别在蔬菜栽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肉牛养殖新模式和新配方、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等领域进行了十余场培训会,帮助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三、选对点,精准对接,敢啃硬骨头。

  镇康县一共有七个乡镇,其中木场乡和忙丙乡是条件最差的两个贫困乡。中国农业大学自定点帮扶镇康县以来始终重点关注这两个乡的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的动员相关学科党支部派出教授专家进行重点帮扶。

  1.植物保护系党支部把脉忙丙乡马鞍山村茶叶发展,倡导无公害生产和有机农业结硕果。植物保护系党支部的杜相革教授,是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主席,是全国知名的有机农业专家。针对镇康县茶叶产业附加值不高,农民使用化肥农药过量等问题,杜教授倡导马鞍山村民依托村党支部建立专业农业合作社,采用新的化肥和农药施用技术,进行规模化无公害栽培,并且在有条件的区域,推广有机茶叶栽培,有效的增加了农产品的产值和农民的收入。

  植物保护系党支部的博士研究生们还为马鞍山村茶园进行了土质、水质检测,对土壤养分成分进行检测,总结检测指标上百项,为马鞍山茶叶科学合理管护提供了依据。

  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管护技术,近三年来茶叶产量和产值逐年增长:2016年马鞍山村茶叶鲜叶产量约为370吨,产值1440万元。2017年鲜叶产量约为451吨,产值1600万元。2018年鲜叶产量约为504吨,晒青毛茶约120吨,产值1920万元。截止2018年马鞍山村共有茶叶产销合作社4家,茶叶初制所10所。合作社和初制所通过“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销售”的形式与农户联结,并采取一系列产业化经营措施增强对农户的带动,对农户实行统一茶园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组织收购、统一产品销售等各项服务,最终形成合作社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模式。全村入社农户210户,年产销茶叶80多吨,产销总额1300多万元,助农增收560多万元,带动全村119户459人脱贫致富。

  2.党支部建在小院里,科技小院党支部在木场乡推广高原特色农业新技术。植物营养系党支部江荣风教授率领研究生在木场乡设立了 “科技小院”,并在小院设立临时党支部,与木场乡木场村党支部一起,研究开发适合当地高原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技小院模式是中国农业大学首创的,以科研人员(主要是研究生)长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基本特征。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服务群众为特色,致力于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的问题。

  两年以来,科技小院依托基层党支部,组织了实施冬桃管护、重楼种植、草果种植、山茶种植等多种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培训期间累计发放培训资料1000余份,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管护能力,木场乡的冬桃产业,在科技小院到来之前,因为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施肥、亩产值在3100元左右,经过科技培训,提高管护技术和科学施肥技术,亩产值实现5600元,提高了2500元以上;山茶产业,经过科技培训,提高管护技术实现亩产值7000元以上,比之前亩产值提高了3000元以上。

  四、捐献党费设立扶贫项目,党建助力攻坚克难。

  2018年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捐献党费200万元,设立党建扶贫项目。集中学校的资金、人才、技术优势,采取“基层党支部+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与镇康县委政府一起帮助忙丙乡和木场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学校派出专家教授到镇康县党建扶贫项目所在的忙丙乡和木场乡帮助策划实施党建扶贫项目,并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论证镇康县党建扶贫项目立项实施工作,学校党委书记姜沛民同志亲自带队到镇康考察落实项目的实施情况。

  1.木场乡特色种植项目。

  学校在在已有的驻木场乡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科技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投入党建经费100万元,拓展冬桃栽培、特色中草药栽培、野山茶栽培,学校在基层党建和农业技术上加强指导,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业大学帮扶木场党建工作成效及扶贫成果,调整木场乡经济收入结构,增加群众收入。

  项目采取“村党支部+科技小院+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进行,所有受益建档立卡户都加入农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牵头,在科技小院指导下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科学种植,中国农业大学不断派出专家教授进行产业跟踪指导,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模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有保障,同时辐射周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技术保障指导。

  2.忙丙乡茶园苗圃建设和茶叶提质增效项目。

  在学校为忙丙马鞍山茶的栽培技术、测土配方、土壤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该党建扶贫项目通过整合忙丙乡马鞍山茶树资源,保护古茶树,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提供技术支持,投入党建经费100万元,进一步拓展马鞍山茶树栽培,依托党支部和合作社,新建茶树苗圃,改建茶叶初制所,以党建促生产,抓扶贫,增收入。

  中国农业大学在忙丙乡马鞍山村设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派出教授服务团、博士团长期跟踪项目进展,进行技术指导和产业发展帮扶。

  定点帮扶镇康县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提高认识、上下一心,务实进取、创新举措,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目标,协调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依托学校不同优势学科党支部和镇康县基层党组织,构建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技术资源与镇康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的纽带,推动镇康县农业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也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依托农业技术培训和产业带动,帮助地方培养了大批“一懂两爱”的农业科技人才,为镇康县脱贫摘帽后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储备了人才。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