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把学问写在大地上 将情怀注入热土中

——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宗礼

2019-09-04 来源:教师司收藏

  他始终坚守在大西北这块贫瘠而又大有作为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这一坚守,就是30余年,他把学问写在西北大地上,把情怀注入这块热土中,为它而生,为它而荣……

  ——题记

  1988年7月,从吉林大学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放弃选择发达地区高校任教和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毅然响应母校的召唤,来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迄今已逾30年。30年来,他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把三尺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当作毕生使命;他以西北多民族社会为对象进行学术研究,立足西北培养人才,把西北当成他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场域。他就是满怀本土情怀,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宗礼。

  扎根教学,人生最大乐趣当属教书育人    

  30年来,王宗礼一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在长期的教师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做到“四个统一”。一是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思维的同时,坚持引领学生的精神性成长、促进学生人格的提升;二是教学和科研的统一。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三是言教、身教和心教的统一。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学问之道,还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心灵互动;四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教学工作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王宗礼不仅注重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还十分注重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增强教育工作和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19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他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将最新的学术成果融汇于知识传授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实践本领,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善于运用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演讲式、读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王宗礼总能抓住要害、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并能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这让他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崇拜的老师。只要是上过王宗礼课的学生,无不被他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教风所吸引。王宗礼对自己的学生宽严相济,严是对学生的学术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他要求学生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学问,要以严谨认真、踏实肯干的态度对待学问。

  正是由于这样的要求和坚持,他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尊敬。多年来,他培养了百余名硕士生、博士生,这些学生如今遍布陕西省内外,已成为所在单位和行业的业务骨干,多人晋升教授、副教授职称或担负一定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他们以过硬的业务、朴实的作风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较好的成绩。

  王宗礼始终认为,要做一个好老师,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心存敬畏。敬畏教师职业、敬畏教书育人的圣神性、敬畏学生;二是心中有爱,只有充满大爱,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促进学生的精神性成长;三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跟上时代步伐,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王宗礼对学生充满关爱,他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过多位贫困学生和因病住院的学生,并且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搭建成长平台。虽然他对学生非常的慷慨,但是生活中的王宗礼却是一个朴实节俭的人,一双运动鞋他一穿就是几年,一个水杯,他一用就是十几年,勤俭、质朴的生活作风更是深刻地教育和感染学生。

  多年后,许多学生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他们对王宗礼的感谢、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许多学生都希望能再返回到大学时光,聆听一节王宗礼的课,或听王宗礼激情洋溢地朗诵一首诗歌《黄河颂》。这样一位老师,无论是从学术还是生活,或是人生追求上都对学生们产生了有益而又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都说:“遇到王宗礼老师是他们大学阶段最幸运的一件事!”

  潜心学术,深耕科研不言悔   

  从教以来,王宗礼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社会的热切关切,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深耕于自己所钟爱的科研事业,在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持续钻研,著书立说,产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30年来,他先后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学术期刊(CSSCI)文章40余篇。学术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甘肃省优秀图书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西部开发与我国地缘政治安全研究》的主要成果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办摘编为《成果要报》报党和国家领导人参阅。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正在主持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连续三届当选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并于2017年被推选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他还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多年担任甘肃省政治学会副会长、社会学会副会长、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受聘担任中共甘肃省委政法委咨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政治学》编委等。

  王宗礼的学术研究有两个鲜明特色:

  一是鲜明的本土情怀和问题导向。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学者,他立足西北民族地区的实际,深入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社会稳定与发展问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就主持编写并作为主要完成人出版了《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社会问题研究丛书》(4本),丛书部分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以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等奖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他又主持编写出版了《西部大开发研究丛书》(5本),其中部分成果曾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目前正在主持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公民意识教育、西北边疆政治安全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在他的众多研究成果中,《中国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研究》一书,在国内政治学界首次系统研究了西北农牧民政治行为,概括了西北农牧民政治人格的基本类型、政治认同的基本层次、政治价值观类型及其显性政治行为的类型与特点,构建了研究政治行为的基本框架;《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提出了西北多民族地区“板块式社会结构”及其影响政治稳定的作用机理,研究了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维持政治稳定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对策。在其他一系列论著中,他深入探讨了多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建构的挑战和特殊路径,研究了国家建构、族际政治整合与公民教育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公民意识教育在国家建构、族际政治整合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多民族地区公民意识教育的特殊性。

  二是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王宗礼始终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早在本世纪初,他就与中国人民大学秦宣教授等著名学者写作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研究邓小平政治文明建设思想的专著,还在《政治学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文明建设》等学术论文。在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马克思主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之后,他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中。他主持编写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连续出版物(5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丛书》(5本),参加了由兰州大学主持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十题丛书》的编写工作,出版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民族复兴》等学术专著。其中,2008年发表于《政治学研究》的论文《论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该文对人民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与概括,认为人民民主是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形态。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主要专家,他参加了中宣部研究生思想政理论课重点教材修订编写工作,协助首席专家顾海良教授做了大量工作,确保该教材按期完成。他还应邀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审稿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

  敢为人梯,三尺讲台成就人生价值   

  多年来,王宗礼在履行教师职责的同时,长期担任学院的管理工作,先后任副院长、院长20多年。在从事学院管理工作中,他团结带领班子成员,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学校和师生服务,积极凝练学科方向、组建学术团队,努力建设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成果显著。1998年,他带头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社会学”硕士学位点和省级重点学科,迄今已为各重点高校输送50多名博士生,在同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美誉度。他带领的政治学研究团队,由于对民族地区政治整合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曾被有关学者誉为国内研究整合问题的三大重镇之一。他努力营造团结和民主的领导集体氛围,大力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发展,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多方争取资金投入,合理布局学科发展格局,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使所在学院在学科建设、科研经费及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他担任学科带头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在教育部第4轮学科评估中获得前40%学科的好成绩。

  作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和“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王宗礼有许多离开西北高校去东部一些重点高校任教的机会,一些高校也多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并承诺优厚的待遇。但他总是不为所动,始终坚持扎根西北。他在西北师范大学一守就是三十年。这三十年间,他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对西北师范大学的赤子之心,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当年和他一同入职的同事们,想起以前艰苦的生活、科研条件,想起大家一起艰苦奋斗、不怕苦累的奋斗经历,都有许多感慨。老师和同学们回忆到,当时图书馆条件很差,冬冷夏热,但是王宗礼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炎热的暑假、酷冷的寒假,从未间断,图书馆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书,每一本后面都王老师的借阅记录。就是凭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敢为人梯与潜心做学问的精神,凭借着对学术的执着,他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王宗礼始终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相统一。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他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出了突出成绩。他主编的面向农村的《中国公民知识读本(农村版)》一书,被列为甘肃省“农家书屋”书目,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普及读物”,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普及工作者”。他还积极参加省委宣讲团和讲师团的工作,深入省各地宣讲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足迹遍及全省14个市州,为数万名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他也因此被甘肃省委宣传部评为“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30年来,王宗礼从助教一直到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好评。2014年11月被中宣部、中组部、文化部遴选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8月被中组部遴选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同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教学名师”,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30年的奉献和坚守,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把三尺讲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