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山区教育的“领跑人”

——记山东枣庄山亭区徐庄镇共青希望学校校长陆繁伟

2019-09-04 来源:教育部收藏

  23个春夏秋冬、翻越208座山头、2400次家访、46本教学日记、82000元捐款,陆繁伟怀着对教师这份崇高职业的热爱,在贫穷的山沟沟里给孩子们营造了知识的温房。他如同大山中闪亮的明星,为山区学子点亮求学之路。

  ——题记

  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老化、学生流失较多、留守儿童管理困难等问题,往往是山区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偏居沂蒙山区一隅的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亦不例外。

  然而,在这里,却有这样一位小学校长,他23年如一日,从教师到校长,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一步步破解着这一道道教育难题——自己动手建教学楼、维修校舍;以自己的热情感动退休教授到学校培训师资;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留住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想方设法关爱留守儿童,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放心……

  这些年来,他先后翻越208座山头,到学生家里走访2400多次,写下了46本、几十万字的教学日记,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累计达82000多元……山亭区教育局局长高玉龙介绍说,“他特别热爱教育,擅长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他是山区教育的‘领跑人’。”

  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徐庄镇枣庄共青希望学校校长陆繁伟。

  勤学,练就献身教育的本领

  1988年,陆繁伟因身体原因无缘高考。求学梦破碎了,他却有了一个更强烈的愿望:在本村当一名民办教师,尽自己所能让山区孩子都能读上书,并能读好书!

  为了圆好这个梦,他踏上了一条艰难跋涉之路。

  求知若渴的陆繁伟勤学好问,请人辅导,不断练习备课授课。经过不懈努力,1989年他以民办教师身份考入枣庄师范学校,人生路上又一次扬帆起航。能有机会成为一名正式教师,并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他倍加珍惜这个机会。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誓言: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成崇高追求。

  从教23年来,陆繁伟虚心学习教育知识,不断钻研教学教法。为了给自己充电,他自学进修了专科、本科文凭,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教好孩子,他多次牺牲休息时间,到枣庄、临沂、莱芜等地拜名师,求帮助。

  他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给学校带来满园的芬芳。2000年,在宋庄小学执教期间,陆繁伟班上的38名学生中有35人考入全区重点中学。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在山区引起了巨大轰动。2001年,镇上又把他调回共青希望小学任教导主任,次年又任命他为建银希望小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

  领导的信任,给了他施展才能的更大平台和空间。陆繁伟到这所全镇教学质量最差的学校仅仅一年,硬是把学校教学质量从全镇倒数第一提升到正数第一。

  苦干,树立农村学校的一面旗帜

  在崔虎峪村小学任教时,一次经历让陆繁伟终身难忘。

  有一天,他正在上课时,狂风大作,突降大暴雨。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瞬间砸在了头顶上的三间石墙瓦房上,雨水顺着漏处灌了下来。

  “晴天太阳晒,雨天雨水淋。”陆繁伟回忆说,师生们只能这样凑合着上课。事后,他多次找村里,但由于没钱修只好作罢。

  孩子们眼中的渴求,让陆繁伟决定自寻办法。

  陆繁伟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商量,把准备结婚的新房腾了出来,给孩子们上课,解了燃眉之急。

  后来,崔虎峪村决定利用村西废弃坑塘重建学校。此处高低不平,陆繁伟主动接下了平整场地的任务。

  每天放学后,陆繁伟自己动手,用洋镐刨开山石,用地排车运往坑底,削高填洼。场地整平后,陆繁伟又利用业余时间,到山上拉来山石,建设院墙。每天运石6趟,风雨无阻,连续拉了10多天,手上都磨出了血口子。

  在他的带动下,不久,一座两层教学楼便在崔虎峪村拔地而起,也成为枣庄市山区农村第一座简小(1—3年级)教学楼。

  2009年,陆繁伟来到枣庄共青希望学校担任校长。当时,校园破旧不堪、杂草丛生,教学楼漏雨,教学质量下滑,大量学生流失。

  陆繁伟首先从改变教学楼做起。他带领教师用水泥修补楼顶,但无济于事。见到有开着机动车到村里专修楼顶的外地工匠,工匠预算费用开出了15000元的价格。

  “不堪重负”的陆繁伟,只好退走了工匠。随后,他偷偷学习熬制原料的工艺,并了解工匠从何处进货。为节约成本,陆繁伟带领着教职工干了起来。他本人从事最重也是最危险的提升防水胶任务。一次,站在楼顶边缘提升防水胶时,陆繁伟一不小心从楼顶掉了下去,伤及肝部,胆囊破裂。

  为了省钱,陆繁伟没有去公立医院就诊,而是到一家私人诊所摘除胆囊、修复肝脏。

  “由于医疗条件较差,他连续多天昏迷不醒,差点丢了性命。后经转院治疗,1个多月后才转危为安。”想起这些,陆繁伟的妻子李秀英至今心有余悸。

  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时,陆繁伟就回到了学校。他盘算着如何提升教学条件。

  针对农村山石土木随处都是的实际,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动学生到山上找奇石、挖树根,举办自己的兴趣小组。

  很快,奇石搜集与审美课程研究兴趣小组便成立了。他制定了《奇石探索与审美》课程研究方案,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中、高年级则选奇石爱好者组成课程研究小组,培养学生鉴别的本领,如奇石的分类、奇石鉴赏、收藏与鉴识、奇石配座、文化追溯等等。

  奇石爱好者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野外搜集奇石作品,并在长期的摸索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编写了《奇石搜集与审美》校本教材。小桥流水,鱼戏花间,柳丝飘舞,奇石吟唱,奇石园林成为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组织学生进行根雕制作、奇石的收集与审美的基础上,学校进而又开拓了彩泥画特色课程,并编制了《彩泥画研究》。目前,已有120多名同学参加该活动,制作彩泥画360多幅。

  一枝引得百花开。在组建根雕、奇石、彩泥小组的同时,学校还组织了许多诸如“红领巾小社团”、“规划小社团”、“科技小社团”等等。

  四年级(1)班的“我和家乡手拉手”社团举办了《我是小作家》作文大赛。学生们把在根雕制作、奇石搜集等方面获得的经历、感悟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彩泥画制作在区、市中小学生科技成果展览大会上一展风采,得到领导的高度赞扬。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同,原来流失的学生也都重新返回了校园,附近的部分小学生也慕名前来枣庄共青希望学校学习。在控制辍学率方面,该校一直走在山亭区前列。

  关爱,注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徐庄镇作为沂蒙山区的贫困乡镇,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较多,造就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情感缺乏沟通,学习上缺乏指导,沉迷于电脑游戏,完不成作业;行为上缺乏引导,个人问题严重,极易引发社会问题。

  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陆繁伟充分发挥镇驻地学校的作用,探索出一条建设乡村少年宫、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的新路子——以枣庄共青希望学校为依托,创建徐庄镇乡村少年宫,对全镇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

  陆繁伟依托本校条件,建起了一所功能比较齐全的少年宫,开设了电子琴、书法、二胡、笛子、象棋、手工制作、国画和舞蹈等功能室,每个兴趣小组设有单独的活动室或活动场地,并在全镇优秀教师中招募了22名辅导员,充当少年宫志愿者。

  现在,每逢周末周日和节假日,全镇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纷纷来到共青希望学校乡村少年宫,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或唱歌、绘画,或下棋、打球,并通过QQ视频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见面”对话。

  看到在这里无比开心的孩子们,尝到甜头的陆繁伟,又发动全镇12所完小全部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站,建立健全了镇域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留守儿童来到少年宫活动,人们不仅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姿、灿烂的笑脸,更能欣慰地看到他们精神的收获和变化。

  在徐庄少年宫,这些留守儿童的特长和学业成绩,得到充分的培养、发展和提高。丰富的活动消除了他们精神的空虚,充实的生活也挤掉了他们与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接触沾染的空间,避免了他们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形成,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广大劳务输出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寒暑沧桑,几度风雨。陆繁伟矢志不移描绘春蚕情愫,满腔热忱诠释红烛意义。他尽自己的所能,倾自己的心血,为农村的孩子照亮了一片光明前程,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