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并不枯燥

——宁波大学思政课改革创新记

2019-06-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内到校外,宁波大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构建相互衔接、各有侧重、梯次推进的教育体系,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校思政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是在青年的头脑里搞建设,其理念、内容和形式都需要与时俱进。如果思政课不积极改革创新,而总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的话,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以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唯有创新,思政课才能“活起来”,进而“火起来”。

  如何让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抵青年的心灵?宁波大学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内到校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构建相互衔接、各有侧重、梯次推进的教育体系,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显性课堂:

  把好人生方向盘

  你知道宁波大学必修课中“到课率、抬头率、接受率”最高的是什么吗?回答之一是:思想政治课。

  晚上6点,宁波大学8号楼105教室里,医学院临床专业2017级的同学们早早地等候着。今天的这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讲的是“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宁大思政课教师鲍展斌的课从古希腊的泰勒斯以哲学家身份赚钱的故事开始讲起。“很轻松就记住了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始基的观点。”听课的丁敏燕对记者说。讲货币功能的时候,身为资深收藏家的鲍展斌从自己收藏的数万枚古钱币中随意拿出几个。“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些概念就这样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古今中外的钱币、马克思传记连环画、毛主席像章、《矛盾论》和《实践论》早期单行本……鲍展斌将自己的各种藏品不断搬到课堂上,成为理论佐证的绝佳道具,更成为提高学生“抬头率”的利器。

  “鲍老师的课不仅是有趣这么简单,更多的是由浅入深地带着我们思考。”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届毕业生、正在中国社科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周文娟说。

  在宁大,学生们可以用演讲赛、拍视频、参观博物馆等多种方式来完成思想政治作业,这些平时课堂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宁大学生屠宁说出了大家对思想政治课的感受:“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借我们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内容,更容易让我们入耳入脑入心。”

  “思政课要把教学的主体性和主导性统一起来。倡导问题引领、自主参与、多维互动、科学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李小兰副教授说,她的思政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充满了热烈讨论和“欢声笑语”。例如讲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的发展理念时,先由学生团队探究学习,然后在课堂展示他们眼中的“共享经济——共享单车怎么了”团队作业,经过师生的讨论和分析,李小兰以共享单车的发展为例引导出“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及渐进共享”,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课堂的最后,学生团队用吉他弹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有关共享理念的原创歌曲《共享单车你怎么了》,引起了全体同学的共鸣,赢得热烈的掌声。她的课堂还有学生分享了自己行走老山前线、参观汶川地震遗址后的感受,讲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发出“要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人”的感慨,亲身经历的思考和现场图片深深打动了学生和老师。这些来自学生的鲜活的课堂案例后来也被李小兰存入了学校的思政课主干课案例库,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除了主干课案例库,宁大还建起了学生思想问题库、主干课教案库等一批集纳集体智慧的资料库,为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提供方便,教师之间互教互学蔚然成风。宁大的思想政治课还运用互联网“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新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开展“慕课”式教学探索,并获得了上海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多个奖项。

  隐性教育:

  潜移默化润无声

  高校是各类知识与文化的汇聚地,也是意识形态较量的前沿。宁波大学党委书记薛维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校园文化、各类讲座、各种教学方式都蕴含着思政课的内容。这是思政课教育的‘另一个课堂’。”

  宁波大学经过两年的初探实践,推行“美育思政+X”的思政教育模式。该模式中“X”包括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让学生们在对艺术本体的学习、鉴赏与实践中,感受美、感悟美,并在对美的不断理解与接受过程中,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增强呈现美、创造美等综合能力,该模式促进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发展建设。原创音乐剧《初心晨启·宣言》是“美育思政+X”的思政教育模式的一次展示。该剧根据“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感人事迹改编创作而成,张人亚同志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与精神品质是值得当代大学生深入感悟与学习的。宁大师生从“初心晨启”的角度创演了该剧,该剧曾在宁波逸夫剧院为在甬高校近800名共青团员专场演出,也曾为鄞州区委区政府的干部群众专场演出,师生们源于灵魂深处对信仰的激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首轮演出后,参演该剧的28名师生集体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表达了自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作为“海归”专家的制作人梁卿教授,也同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已是入党积极分子。

  在宁波大学北门一角,有一座感恩文化园。从“宁波帮”人士慷慨助学建成宁波大学,到将“宁波帮”感恩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成为学生们认真学习、积极实践的精神动力,感恩文化已然成为宁波大学特有的精神底色,也成了宁大思政教育的资源。据宁大校长沈满洪介绍,借助文化的力量,涵养学生的精神高地,让学生浸润在“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的“宁波帮”文化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感、归属感,是该校思政教育的“独门兵器”。该校已将“宁波帮”精神纳入了课程教育体系,编制了读本,激励教育学生学习“宁波帮”的精神品格;每年一场的宁波帮文化节,通过“宁波帮”人士回校宣讲、征文、漫画创作、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向宁大学子们集中展示“宁波帮”的精神品质。

  在宁大还有一个持续了20多年的“三做”讲座,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目前已有200多位名家登上这个讲台。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工作领域不同,但他们热爱生活、理想高远、踏实勤奋、胸怀天下的精神是相通的。聆听讲座的师生已经超过15万人次,他们当中有不少成了“三做”的“铁杆粉丝”,在校期间每场必听。甚至有些学生毕业后还惦记着,常常托老师带个票,重回母校感受“三做”氛围。讲座如此有吸引力的原因,就在于给同学们的人生注入了养分。

  三全育人:

  让正能量更有力

  “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精神世界的养成期,如果积极健康的思想占上风,其成长就充满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人人有责,必须发动全员育人,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薛维海说。

  4月25日,宁波大学将思政课堂延伸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余姚横坎头村。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朱珂、郑善庆带领宁波大学青年人才学院30余名大学生思想政治骨干走进横坎头村,现场了解红色历史,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当代青年的重要作用。在横坎头村村口、村委会、陈列室等地,通过朱珂、郑善庆两位老师的讲述,同学们深刻了解横坎头村的光荣历史和发展现状,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生动过程,振奋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样板。在中共浙东区委旧址,“行走的思政课”在师生齐唱《不忘初心》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将思政课延伸到校外的活动来自宁波大学宣传部、团委等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宁波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张真柱认为:“只有结合思政课的教学实际,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要开门办课、多方借力,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各类活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在宁大,每门课都是塑造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场所。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课堂上如果出现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处之有据,不给错误言论以传播渠道。

  宁大有一拨人专门对杂音噪音亮剑。宁大的每个本科生都有一个“导师”,每个导师“一对一”负责了解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聚焦聚神聚力他们的关注点、兴奋点,研判和回应他们的需求、诉求、渴求。宁大法学院学生李平感受深刻:“导师教我学会了如何做人。”

  “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现在的校园主体,他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网络上各种舆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宁大有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由优秀教师、骨干学生等70余人组成,专门在网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不随波逐流。“高校不能回避反腐、贫富差距等社会热点话题,但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要及时传递正能量。”宁大的网络评论员朱燕老师说。(通讯员 游玉增)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