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浓浓热爱化作涓涓细流

——兰州大学立足自身优势 勤奋耕耘植根西部大地

2019-07-18 来源:新华网收藏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 商亮)“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千百年来,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就在黄河奔腾的咆哮中展现,更在西部人民的坚守和奋斗中传承。日前,记者随教育部新闻采访团走进甘肃,走进兰州大学,用心聆听师生心声,感受这所学校百余年来积累下的优秀品质和独特气质。

  兰州大学,从1909到2019,110年风霜屹立;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7万余名;截至目前,先后有19位毕业校友当选为院士;学校现有两院院士16人;毕业生中有50%自愿选择到西部就业。兰大是西部的一块人才高地,因西部发展而生,立足西部建设,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兰大人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特别是西部的发展紧密相连。兰大人用勤奋化作涓涓细流,用自己的扎实知识、广博学识、满腔热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叱咤天河众川水” 院士师生勇闯“地球三极”


2003年李吉均在野外(兰州大学供图)


  2013年11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举行冰川擦痕石揭幕仪式。该标本于2008年6月11日由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学实习队发现于冷龙岭宁缠河3号冰川末端,长(高)4.8米,宽2.8米,高(厚)1.7米,重约45吨。(兰州大学供图)

  漫步兰大校园,两块深黑色冰川擦痕石赫然入目,上书“冰川漂砾”且有落款李吉均的诗文两句“读万卷书穷通世理,行万里路明德亲民”,头脑迅速被一串问号占据,李吉均是谁?素闻兰州大学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占据前沿高地,这石头与雪域高原有什么关系?随采访小分队进入兰大图书馆积石堂,一位老人的故事不仅深深地吸引了我,也解开了之前的疑问。原来,冰川漂砾是冰川搬运的巨大石块,这块冰川擦痕石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团队在校友捐助下自青藏高原搬运回来的。李先生在石上的题字,就是为了要勉励师生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参观中,我们看到了李吉均院士上世纪50年代曾在科考笔记中写下的诗句“叱咤天河众川水,奔泻流注人间去。浇注万顷嘉禾绿,从此人间无旱魅。”科研工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满腔热忱、豪情壮志已跃然纸上,他对黄河、长江的起源,特别是探索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中国环境的巨大影响作出了创造性贡献。李吉均是我国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代表学者,1956年南京大学地理系毕业,被推荐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师从留德著名地理学家王德基,后留校执教。他又是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大先生”。三极地区是全球环境研究的敏感地区,李吉均、秦大河、效存德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事迹也早已成为兰大人为之自豪的美谈。

  李吉均扎根西部六十余年,提出地学领域的“青藏运动”“黄河运动”“共和运动”以及“季风三角”等诸多概念,对黄河阶地与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期有深入研究,发展出一套系统的青藏高原上升理论。自1958年任教以来,李吉均院士先后培养出包括秦大河、姚檀栋、陈发虎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百余名高层次地学人才。

  “黄河之水天上来” 用农业技术把靠天吃饭变为“精准灌溉”


李凤民老师在实验室 (兰州大学供图)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兰州到临夏,一路群山连绵起伏,放眼望去植被稀疏,正如兰州大学教授李凤民介绍:“甘肃水资源相对匮乏,年均自由水面蒸发量大概1200mm, 而降水量只有300mm略多一些,气候非常干燥,极大增加了农业耕种的难度。”田地是农民的依仗,但逢干旱荒年,便一年徒劳、颗粒无收。李凤民团队长期致力于旱地农业生态研究,研制出的“沟垄覆膜”技术体系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生态修复等多功能为一体,可将80%以上降水快速接纳入渗到作物根区土壤,在有效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还在秋后土壤中保存了更多水分,让干旱贫瘠的黄土地焕发出新精神。

  1992年博士毕业后,李凤民从上海来到兰州大学,从就读博士后到从教一干就是近30年。说起选择兰大他笑了,“刚来的时候也觉得辛苦,可兰州大学的生态学学科真正吸引了我,这里的黄土地也需要我”。李凤民介绍,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沟垄覆膜”技术体系已经成为人类利用雨水资源发展旱地农业的强有力支撑。“通过玉米生产的高生物量输入土壤,达到稳定地力的目的,以此提高相关经济作物如马铃薯、中药材的生产量”,李凤民说,“同时提高了草产业的生产效率,并带动草产业以及畜牧业的全面发展”。团队提出以集水原理算旱地农业“水账”,解粮食丰产“难题”为核心的雨水高效利用思路,为国内外旱地农业大幅度提高单产奠定了科学基础,改变了长期以来旱地农业完全靠天吃饭的局面,也为生态修复找到了新路子。

  “西北望乡何处是” 回馈母校醉心科研


黄亮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新华网 商亮/摄)

  黄亮,于2002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士和理论物理硕士学位。2008年10月他又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并荣获该年度Palais优秀博士生奖。2010年,留学美国并获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助理教授的黄亮,被兰州大学勤奋、扎实的学风和西部宽广的自然环境所吸引,决定反哺养育自己的大西北回馈自己的母校,成为一名萃英特聘教授。

  作为一名兰州大学毕业生,黄亮说:“我的家境并不宽裕,上学期间学校对我提供的帮助,让我能够安心读书、顺利完成学业,让我更踏实努力地学习。”黄亮介绍,自己目前主要从事的是非线性动力学、复杂系统、量子混沌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他感谢母校为他打下的坚实学科基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辜负学校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回馈母校,回馈社会。

  “唯到高原即西望” 自强不息传递温暖


田歌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网 商亮/摄)

  兰州大学本科生田歌,来自单亲家庭,父亲在其4岁时离家出走,母亲常年卧病。2015年,其母罹患癌症,田歌休学回家照顾母亲。为了不放弃学业,田歌决定“带着妈妈来上学”,学校得知后为这个坚强的姑娘联系了教师公寓,办理了学费减免,帮她申请国家助学金等资助。田歌在照顾妈妈的同时,不放弃学业,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于2016年荣获“兰州好人”称号。

  田歌说,自己的成长过程离不开身边老师们的帮助,“是学校的政策和老师的帮助让我敞开心扉,渐渐地愿意与人沟通。”现在,田歌还将在兰大就读研究生,她也已经成为学校资助中心的一名学生助理,她说,“我愿意留在学校,也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那些我能够帮助的同学。”

  数据显示,兰州大学每年招收来自西部十二省区的学生占到了生源的百分之五十;毕业时,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选择留在西部工作。而在留在西部工作的学生里面,博士生超过百分之七十。采访中,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说:“兰州大学自建校起,就涵养着深沉的家国情怀。110年来,兰大人始终坚守在发展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阵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强国的风骨,用自己宁静的奉献建设着我们最美的西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进入新时代的兰大正在发挥自身在‘一带一路’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拓展师生的国际化视野,立足西部,放眼全球。”

  近年来,兰州大学始终秉承“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的校训,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与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加强产业融合,增强自身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能力。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