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

为了他们不失学辍学

2020-06-29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在校生79.46万人,其中随班就读在校生39.05万人,约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15%。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更加重视关爱残疾学生,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

  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

  一个坐在普通学校教室里的残疾孩子,过得也许不是那么容易。有的“普娃”家长持有异议,有的教师相关专业水平不高,有的在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缺乏针对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残疾儿童少年评估认定机制、就近优先教育安置机制不完善,一些地区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不足,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存在忽视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特性和学习规律的现象,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质量不高。

  《指导意见》将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着力破解限制随班就读发展的障碍。

  “《指导意见》要求发挥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认定作用,用科学的机制、依据有关标准对残疾儿童少年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确定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同时,利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监测,对初次安置后确实不适应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再评估,根据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意见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切实保障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

  在就学安置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重点解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安置不到位问题,要求加强谋划、合理布局,同等条件下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为更好保障随班就读质量,可以选择同一学区内较优质、条件更加完善的普通学校作为定点学校,相对集中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说。

  破解随班就座、随班混读难题

  “随班就座”“随班混读”的难题怎么破解?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

  一是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转化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二是落实“一人一案”,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既要重视残疾学生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艺术教育,帮助其提高自主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

  三是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四是最大限度创设促进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相互融合的校园环境,严禁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加大关爱帮扶力度,建立同伴互助制度,创设有利于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课堂环境。

  提升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素养

  “各地各校要选派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素养、更加富有仁爱之心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选派特殊教育专业毕业或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具有较丰富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和巡回指导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

  《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大教师配备力度,并保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满足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机制,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照护以及康复训练、辅助教学等工作。同时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所有普通学校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

  “《指导意见》强调要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绩效奖励等工作中,对直接承担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倾斜。同时,认真落实资源教师特殊岗位补助津贴政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张烁)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