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希庭——培养让自己崇拜的学生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12-09-18 来源:《人民日报》收藏

  美丽的西南大学林荫道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慈祥长者,携二三学生散步,时而亲切交谈,时而唇枪舌剑,时而微笑聆听……

  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是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希庭,他的“散步教学法”堪称一绝。从教50年来,他已出版著、译作5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培养出123位硕士、58位博士、8位博士后。他说:“我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培养让自己崇拜的学生。”

  坚守本分,为人师表带学生

  在西南大学执教,黄希庭将满腔热忱都献给了挚爱的心理学。75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为本科生讲授自然辩证法、公共课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11门课程。

  “做科学研究最需要的品质是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宁愿慢些,但要好些……”治学严谨,是黄希庭一贯的要求。一位学生还记得:“老师通知我开题是在清晨6点多,但他已经工作了一个多小时。论文交上去后,老师把它批改得满是红字,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黄希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课堂上,黄希庭善于捕捉学生偶然间闪现的“亮点”,只要有价值,就及时给予指点,让其“成长”为学习研究的课题。就像别具情趣的“散步式教学法”,事先约好学生边走边谈,好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谈话里得到肯定、提炼和成熟。

  在学生眼里,黄希庭既是严师,更是“慈父”。有学生经济困难,黄老会帮助寻找勤工助学岗位;有学生生病住院,黄老都会亲自前去看望。毕业了的弟子,黄老叮嘱他们,一定要把生活照或小孩的照片寄给他。

  立足前沿,凝心静气做学问

  “在大学任教,不能光做教书匠,还必须从事科学研究。”黄希庭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掌握学科前沿信息,更新教材内容,才能充分体会到创新观念和思维对学生的重要性。

  他常说:“我十分欣赏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的打井精神,不喜欢东挖一个坑、西挖一个坑的浮躁做法。”大学毕业后,黄希庭对时间心理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并取得了系列突破最先将模糊统计赋值等应用于时间心理研究,开辟了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和时间人格的概念。他的成果被国外学术专著及国内多本教科书引用。

  研究方法上,黄老也有独到见解。他提出并论述了心理学研究的三级方法学,同时强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多样化。自参加工作以来,黄希庭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有29项,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二等奖。

  “做学问不是商业炒作,必须静得下心来。”黄希庭认为,不管教学还是科研,每个环节都要重视夯实基础,“如果浮躁,只会是昙花一现。”

  回报社会,建设西部无怨悔

  1961年,重庆的饥荒全国闻名,北京大学毕业的黄希庭却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工作。来到原西南师范学院那年,他只有24岁。

  如今,五十余载过去,黄希庭领导的西南大学心理学学科建设从无到有,目前已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我们做学问,如何评判好坏?是要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多大贡献挂钩,而不是和论文篇数挂钩。”本着这样的理念,黄希庭特别重视心理学的普及与应用。他研究过厂矿子弟校的教育改革,关注过中小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著作《心理学与人生》、《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走向成功的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等深受各界好评。与他合作的四川省武侯中学,经过科学指导,对学生优秀品质进行系统培养,逐渐成长为省重点中学。

  坚守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倾尽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黄希庭正引领着一大批心理学骄子,行走在科学研究服务人类的最前沿,书写着学术人生的不老春天。

(责任编辑:王磊)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