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部司局机构

江苏省南京市:切实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

2020-04-27 来源:基教司收藏

  一、强化政府主导责任

  2015年初,南京市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重点就“加强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开展实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随班就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的重大政策,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现场会,对随班就读实验的重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市教育局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为随班就读推进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2017年出台《南京市特殊教育教师政府专项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对于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具备特殊教育教师岗位考核合格证、符合相关条件的在职在岗教师给予政府专项奖励。市教育局还建立了随班就读年度专项视导制度,并将有关奖补资金与视导结果直接挂钩。近4年来,全市设立多项随班就读专项经费,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4000万元。

  二、优化融合教育资源配置

  2015年7月,市教育局依托南京市聋人学校建立了全市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全市随班就读工作,各区也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或骨干学校成立了区级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域的随班就读研究、指导、服务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认定市级融合教育示范校44所、随班就读实验学校155所,各区认定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达到216个,实现所有街(镇)学前、小学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实现所有街(镇)初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各区已建立巡回指导教师队伍,并将特殊教育素养纳入中小学新教师招考内容。每年举办多主题、多层次人员参与的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培训对象涵盖行政管理人员、普通学校校长、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家长等。培训内容涉及通识培训、学生教育评估、个别化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正向行为支持等多个方面。

  三、全面落实“一人一案”教育安置

  各区对持有“残疾证”“医学证明”以及疑似残疾的学生做到分类鉴定,根据评估结果分别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以及送教上门等不同的安置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安置的实施策略,一是突出教育部门与残联部门数据共享,联手逐个排查未入学生情况,确保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教育安置全覆盖。二是采取灵活的动态安置方式,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开展跟踪教育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动态教育安置的依据。三是多方参与教育安置,专家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普通学校、市区资源中心、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教育评估结果分析和最适宜安置方式研究。四是着力提升教育安置后的教育支持力度,市级资源中心重点支持视障、听障随班就读学生的在校学习,各区资源中心负责对其它类别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支持;支持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策略、课程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家长工作、专业设施设备使用与维护等方面。

  四、协同推进随班就读工作

  一是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发展中心(教科所、教研室)及教育装备等部门密切协作,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市教研室组织编写《随班就读小学生学科学习评估手册(试行)》,用以指导随班就读课程与教学。市教科所组织开展“随班就读改革与实验”专项课题培训和课题申报,市随班就读资源中心组织开展全市随班就读论文案例评选活动。二是市教育局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学术指导委员会并不定期召开随班就读工作例会,10多位专家积极参与指导政策研制、教师培训、实验研究、年度视导等工作。三是在省教育厅部署下积极参与苏台融合教育合作项目,主动引进台湾地区融合教育专家资源,拟定并着手实施试点校和种子教师先行、点对点指导、线上线下结合的宁台融合教育合作实施方案。四是通过互派教师、集体教研、个案会商、课堂观摩等形式,推动普通中小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普通教研与特教教研之间的交流合作。五是注重家校共育,一些工作会议和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积极争取家长参与,发挥家长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五、营造融合教育发展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特殊教育,努力营造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舆论氛围,提升全社会对融合教育工作价值的认识,形成推动高质量融合教育合力。在加大平时特殊教育舆论支持基础上,自2017年起,将每年五月确定为“特殊教育宣传月”、每年年底举办年度“感恩迎新会”,通过专项活动,开展融合教育政策宣传、助残成才案例分享、“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有功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融合教育最美教师”评选、融合教育网络和现场咨询等系列活动,相关活动得到了社会各方广泛关注,全市支持融合教育工作的社会生态基本形成。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